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5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我原来杀猪时,听你说过,信了主,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前两件事我不糊涂,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后一个往哪儿去,这几年愁死我了。”杨百顺对老詹说。

  杨百顺最想跟罗长礼一样喊丧,可惜这活儿不常有。他想上学,被父亲的假抓阄戏码阴了。离开卖豆腐的老杨,他跟老曾杀猪,师傅有了续弦,利益分配的不均等。来到染坊挑水,谁知“放”走掌柜的猴子,逃离时遇上意大利的传教士老詹,改名“杨摩西”,跟老鲁破竹,闹翻后在蒋家庄挑水,社火里扮的“阎王”被县长看上,就在县政府种菜,还“嫁”给了卖馒头的寡妇吴香香,改姓“吴”。吴香香和人私奔后,吴摩西带着继女巧玲被迫假装寻人,谁知弄丢了巧玲,他又从新乡去了开封、洛阳,寻不得人,回不了家,他改名“罗长礼”,落根咸阳。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从吴摩西到罗长礼,他的一生经历了父子、兄弟、师徒、雇佣、夫妻关系的叛离,颠沛流浪。

  在他遇到的众多人物中,可分成了两类,“说得上”的和“说不上”的。说得上话的,无论亲疏,隔千山万水、跨重重关系,冒天下人之大不韪也要和他说上一句话;说不上话的,枕头挨枕头睡着,吃一碗饭、流一脉血也心隔着心。

  为了这个“说得上”的人,“说得上”的一句话,好“喷空”的杨百利从卖豆腐的儿子成了火车司炉,庞丽娜舍下为他做鱼的牛爱国跟人跑了两次,姑娘牛爱香到了四十岁才嫁人,曹青娥一生都想回延津找继父吴摩西,临死也没有见上继父的孙子……爱好、爱情、知己……大家都在寻寻觅觅。

  刘震云用“喷空”(河南话,聊天,但比聊天热情奔放)的形式给我们讲了老百姓百十年来寻找的一个“说得上”话的人,一句“说得上”话的故事,似乎我们从生到死走过的路吃过的饭都是为了找到这一份精神的慰藉,或知心,或家常,或有见识,或能码清事情,或只是一句“你说呢”,或是他和她的话,或是我们谁都等待的一句话。

  牛爱国还在找,芸芸众生都在找,全书中独有老詹不用找。从意大利来中国四十多年,他只发展了八个教徒,每天被自行车驮着去各个地方布道但没有人听,可是他并不孤独,他有一幅画,画着宏达的教堂,开着明堂的窗户,里面装的是他不灭的信仰,背面写着“恶魔的私语”,纵然你有几百次想杀人想放火,但画在、信仰在,你的心就明堂堂。(李萌)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2000字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刘震云历时三年的倾心之作,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以河南延津为背景,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杨百顺、牛爱国分别的一出一回,好像总是在重复相同的故事,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两人千丝万缕的联系皆因说得着说不着而起。展现的是中国乡村最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实,书中人物命运循环往复,一句闲话就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有时候是说者无心,但无论怎样都坏在了说的上面,而有时又翻山越岭只为探求一句话,杨百顺因为一句话离开了延津,而牛爱国又因为一句话回到延津。

  一、“不是…不是…而是…”中的绕

  “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吴摩西的当,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不是上了县长老史的当,而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也不是上了省长老费的当,是上了总理衙门的当。不管是上了谁的当,吴摩西成了吴摩西。”文章有很多这样的句型、段落,初读时一段话要看半天才能理顺,给人感觉就像在凑字数,不过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极了现实吵架中的理;再读时有点窥见其中的高明,通过否定后又确认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经历或心理活动,这样一来,人物之间那复杂又纠结的关系,读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岁的杨百顺要出杨家庄,出杨家庄是因为自己恨老杨,恨老杨是因为老杨把上学的机会给了杨百顺的弟弟,让自己磨豆腐。可磨豆腐也没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杨听了老马的话算计自己。可老马并不是故意要算计自己,老马是嫌老杨烦,随口说了个馊主意。可老马烦老杨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烦,而是老杨总想着听老马的主意,老马觉得老杨占了他便宜。于是当杨百顺情绪爆发要去杀人时,居然不知道该去杀谁,好像自己跟这庄上的人其实都有仇,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话不是一句话,一句话能绕出十句话,十句话能绕出一万句话,一个人和事绕出另一个人和事绕,而人和事绕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绕,是人和人互相绕。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个意思,讲出来是另一个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样,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个毛线团一样,弯弯绕绕,最终揉作一团。有一个人不绕,就是传教的老詹。他要教导别人信主的理由是主能让你明白,“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可他一辈子只有八个半信徒,延津人不信他,延津人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

  二、说得着与说不着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文中塑造了许多平凡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人,找一个好朋友已经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个人是好朋友,你们在一起未必就能说得上话,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话找话,无法言传,像影子一样跟着人的苦闷和孤独。我们希望有人能说得上话,希望摆脱孤独,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与人的沟通、温暖的抚慰,都处在摆脱孤独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制造某种虚假的响动和声音。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找可以说话的人,而自己身边的父子、夫妻不是可以说话的人呢,父母不爱子女而爱养女,夫妻不爱彼此而出轨,逃避处理关系而去找其他的关系,可能和一个人能不能说得着不是给他天天做鱼,或是生过他养育过他,而是要注重人与人的交流、将心比心。

  之所以不断的寻找说得着的人,是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满足的条件下,就开始寻求精神的愉悦,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质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种满足和愉悦的获得需要人与人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能说得上话的人的“一句话”。

  三、平凡小人物的孤独

  文中的各种人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形象,包括杀猪的、打铁的、剃头的、卖馒头的、耍猴的、喊丧的、卖豆腐的、传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真正还原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精神世界,从底层民众的角度书写了一种平民的孤独。

  孤独这一略显矫揉造作的词并不是知识分子、精英们的专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像杨百顺,为了逃避孤独,他不断的改名为杨摩西、吴摩西、直到罗长礼,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无奈,可以看作中国底层民众悲怆命运的缩影。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己伯乐的渴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文中“孤独——寻找一一寻不得一一孤独”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轮回,为了“说得着”,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寻找,蓦然回首,那人却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独的深渊。他们不断寻找,想要跳出这个轮回,找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最终却总也逃不过宿命的力量。“孤独”是引发寻找“说的着”的原因,而“说不着”又唤醒了内心的孤独,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这个圈中,拼命奔跑,却总也摆脱不掉,在寻找的过程中品味着人生的孤独。

  书中精神世界最丰富的人可能就属传教的老詹,他没有妻儿,只有花费一辈子发展起来的八个半不诚心的教徒,至少他还有信念与执着。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伤痛无法抚慰,只能任由自己不爱该爱的人,压抑,沉默,爆发,压抑,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灭亡。

  “出延津”与“回延津”之间历经百年,三代人的拼命挣扎、寻找,形成了宿命式的循环。“一句话”是一个象征符号,一个需要解开的密码锁,为了摆脱孤独,吴摩西离开了这个地方,为了摆脱孤独,牛爱国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800字

  刚刚把《一句顶一万句》看完,这是我看的第二遍——第一遍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这本小说围绕着河南延津这个地方展开,上部是出延津,下部是回延津。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三个,这三个人是祖孙三代。第一代叫吴摩西,第二代叫曹青娥,是吴摩西的继女,第三代是牛爱国,是曹青娥的儿子。吴摩西是延津人,因生活中的种种变故,带女儿曹青娥离开了延津。在路上,父女不慎失散。吴摩西辗转到了陕西咸阳。曹青娥则被人贩子卖到了山西沁源,并在山西沁源生下了牛爱国。牛爱国也因生活中的种种变故离开家乡,为了解开心结又辗转回到延津。吴摩西的出延津和牛爱国的回延津,都是因为生活变故,而生活变故与小说中出现最多的两句话有关谁和谁说得着,谁和谁说不着,意思就是两个人之间有或者没有共同语言。

  老话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部小说告诉我,人注定是孤独的。也许在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可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个人不一定是我们亲人,也许是我们朋友、同事或者其他陌生或者不陌生的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场雨或者一阵风。而且,这个点醒我们的人也不可能永远与我们灵犀想通。偶然的心有灵犀会给人一种身受洗礼的感觉,这样的美好不可能与我们终生相伴。我们不能奢望此刻的“知己”能成为我们一辈子的知己。这样的美好都是过去,未来还有未来的美好。而未来的美好就在于我们对当下点点滴滴的珍惜。我想,牛爱国根本不可能找到当初的章楚红了。

  小说通过曹青娥之口出两句话第一句是“人这一辈子,啥都能选,就是不能选日子”;第二句话是“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这也是最触动我的两句话。因为看到这两句话时,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梦去年,2020年,一天晚上,我梦到自己和母亲相对而坐,在我们中间是一张很大的桌子。我说了一句话妈,我是不是永远都回不去了。后来我醒了,发现自己的枕头湿了。从上大学开始离开山西,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做那个梦时也有十四年了。家乡山野,家乡的人,虽然经常在梦里出现,终究是回不去了。跟从前的同学朋友们联系时,我的感觉仍然停留在很久以前,也很希望我们见面后仍是当初的感觉。而这本小说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发展的另一种结果——也许,当初的感觉真的回不来了。(李大玮)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