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
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是一曲时代节奏的起始音符,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最初的那一笔重重的色彩。它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一个血的印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充满不确定;在这种无秩序的状态下,人性的一切表露无疑。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仁爱的化身,如马奈特医生、路茜、代尔那和卡尔登;另一类是复仇的化身,如得伐石夫妇、甲克,以及法国革命中“疯狂”的群众。两厢对立,壁垒分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爱别人甚于自己的人都是傻子。作者狄更斯只想传达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但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爱。这种爱纯得像冰、热得像火,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最悲壮的行为,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它可以默默的悄无声息,也可以爆发出无限的力量和勇气。为了情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生命,哪怕这种牺牲是因为拯救自己的情敌。这样的故事不可思议,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但它传递给我们的却是作者对于人性、对于爱情的思考。爱一个人,就是要给他(她)幸福,哪怕这种爱会伤害自己,哪怕这种爱会让自己消失……
当今的爱情似乎被强加了更多的东西。金钱、权力、地位、利益……这些本不该成为爱情的影响因素的东西却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份量。人们不是为了爱而爱,而是为了生存而爱。很多情况下,虚伪代替了真诚,物质凌驾于精神。也许我们是一群理性的动物,也许我们所做的是最好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惭愧,是否应该正视自己的每一段感情呢?难道人活着只是为了吃好喝好睡好么?媒体上报道出的一个个为情仇杀的事件,应该为当今的人们敲响警钟了,大家应该仔细想想,他们,究竟是为爱而杀还是为恨而杀呢?如果我们不能博大的活着,世界就会了无生趣,失去色彩。(付宏敏)
双城记简介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为了爱而自我牺牲。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该小说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正处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导致下层群众中存在极端的愤懑与不满,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这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现状极为相似,狄更斯通过对两个城市的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及警醒。
双城记读后感800字
双城记的双城指的是巴黎和伦敦。
故事的开端从一名被无辜关进巴黎巴士底狱被迫害了十几年的老人开始。
他被接出监狱时已经精神失常,失去记忆,只知道做鞋子。
在他入狱的这段时间,妻子去世,女儿成人。
老人刑满释放后,女儿把他接回伦敦悉心照顾。
在女儿的照料下他逐渐恢复正常。
女儿这时也陷入了恋爱,准备结婚。
老人在得知女儿结婚对象真实身份后陷入了挣扎,但还是同意了婚事。
幸福的日子没有过多久,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女儿的结婚对象达尔内其实是法国贵族。
他看不惯贵族的压迫自行放弃遗产权力,从法国出走来到伦敦自谋生路。
为了解救远在巴黎的管家,达尔内自行前往法国,却被捕入狱。
在这里我真诚的敬佩老人高尚的情操。
他凭着曾经被关押巴士底狱的身份,苦苦为达尔内求情。
眼看达尔内马上就要被放回英国,一家团聚,却被人爆出了前尘往事。
原来,老人被关进监狱是因为告发一场贵族为淫乐谋杀平民的惨案。
贵族没有任何影响,老人却被关进监狱。
达尔内,就是这位贵族的儿子。
在老人刚关进监狱时,就发出诅咒“向苍天和大地控告这一家族的一个人”。
老人本想隐瞒这一切,解救女婿,却被巴黎人民发现了隐藏在监狱的自白书。
法庭判决达尔内二十四小时内执行死刑,这一美满家庭马上就要被拆散。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狄更斯的构思,他环环相扣,每一处伏笔都恰到好处。
在故事的一开始,达尔内曾出现在英国的法庭上被控告通国罪,狄更斯就埋下了一个和他长得很像的人来做伏笔。
这个人曾经答应过老人的女儿,为了拯救她所爱的人不惜牺牲自己。
于是,在经过一番运作后,这名叫卡顿青年为了爱,勇敢代替达尔内赴死了。
你不得不佩服狄更斯,他写的每一处伏笔都在为的结局做铺垫。
老人得知女婿身份时的反常,法庭上出现的相似的两个人,监狱里早就认识的内线等等,不亚于一部推理小说。
在老人舍己为人的情操下,这个故事真真的主旨,应该是借着这两个城市的对比,借着法国大革命下巴黎的现状来警示教育还未发生革命的英国,过分压迫劳动人民,就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