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5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讲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和学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战胜利后再北上的故事,全册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书中,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记忆。

  全书开始于沦陷后的北平,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每一个人,都是毫无杜撰有血有肉的人。这批人,他们护送中国文物和大学图书在烽火下南渡。在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的硝烟中描绘出中国最初的考古,建筑轮廓。也在山区的艰难环境下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本该在优越实验室中完成的任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仍不放弃。他们,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正因为有这批坚守信念的大师们,当我们再去凝视这段沉浸在深渊的历史时,才会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风骨凛然,这是中国式的风骨,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

  在逃亡路上,为了不丢弃人才培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在艰难的日子里讲课声常伴随敌机的轰炸,师生们却把躲防空洞的事儿风趣地写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晚上停电时,刘文典就一袭长衫,对月讲《月赋》。但却这么艰难的日子里,它为祖国培养了多少人才。

  解放战争时,梁思成焦灼地在楼上转圈,一看到有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这些古建筑要全完了。”罗哲文回忆,梁思成在二战末期经常抱着日本地图标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图交给美军请求他们不要轰炸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日本知晓后极为感激——梁思成此时却早已死去多年。

  看过一张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们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镜头,林穿着合体的旗袍,脚下踩着一双平底布鞋,他们正进行维修测量工作。那时候,所有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欣然。看照片的人关心的不会是林徽因的脸蛋长得美不美,也不会是照片拍的模糊而没有色彩。它展现的是中国大师们的坚定信念,在一个古国的土地上,用生命的时间抢记建筑的记印。

  书本仍在读,它在慢慢展现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国,我想,这就是梁思成和《南渡北归》的意义吧。(黄湘闽)

南渡北归读后感800字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爲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书的封面有个副标题(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吸引着我一本本的读下去,来探索验证这个答案。

  此书共有三本,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越读到后面越沉重,它呈现了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中国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结局。处处引证、各处搜罗,相对真实地还原了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等等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大师们感伤的命运。

  读第一本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是,中华民国初年学风极盛,海龟众多,大师辈出,办学恪守学术之自由独立之精神,学术研究蔚然成风,真可谓人才济济,但随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大师们只得叹声无奈地踏上那悲壮而浩大的南渡之旅。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教学环境下,依然激情四射地给学生们讲课,连“跑警报”跑的都很浪漫,苦难让师生们变得更加坚韧,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延续,并相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而对比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生活衣食无忧,却少有大师们的成就,真是要感到惭愧啊!

  经全国军民与知识分子的共同奋战,终于赢来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南渡之后的北归,本可以快慰人心,可谁又想到不出三年,内战爆发,大师们的命途依旧多厄,又需做出一次无奈地人生抉择,忍痛别离,自此天各一方,海峡两岸遥遥相望,命运从此不同。

  一部离别,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百废待兴需重建,而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则需要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人性的贪婪展现的是和战争一样的残暴,让我们在运动中送走一位位大师;而在台湾的傅斯年、梅贻崎、胡适等也纷纷驾鹤西去,相继离别。

  大师们虽已远去,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是永存的,面对国难、国乱,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勇气和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坚守信仰,无问东西。(范秋霞)

南渡北归读后感2000字

  《南渡北归》是岳南先生撰写的皇皇巨著,厚厚三大本,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册,每本60万字。我是断断续续,读了近两年多,才读完。我赞叹于作者历经8年时间,著述这部作品,赞叹作者查阅资料的浩繁,著述时引用、考证的严格,每一章后都列出引文的出处,深层次故事的解读,可见作者用心之专,对著述作品、对学术精神的敬畏。

  书中的很多大师让我们肃然起敬,对我们做人做学问,有很大的启发。

  什么是大师?大师必有真学问、真品行。

  大师是靠真学问立身的人。这些大师,他们大多出身名门世家,师从名门,有海外求学经历,使得他们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影响,有渊博的国学功底和传统文化底蕴。又历经名校培养和海外求学的深造,使他们成为学贯中西的人。在学术研究中,他们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贯通,让他们的学术研究进入令人仰视的高度。

  大师靠个人修为立世。仅有学问,恃才傲物,说话尖刻者大有人在,这些人难以在社会中生存,更难以成为大师。读罢这本书,我感觉德行才是文人学者受人尊敬的基础。书中很多有才的学者,有的受人排挤,跳河自尽。有的锋芒毕露,被人杀害。有的放荡不羁,虽有旷世之才,却一生与名校无缘。人们常说“文人相轻”,在文人堆里立世,靠才学更要靠品行。

  怎样才能成为大师?我感觉很重要的是两条,一是本人以做学问为乐,二是成长路上有贵人相助。

  大师是痴迷于做真学问的人。大师们以求得真学问为荣,以追求真学问为乐,如痴如迷、甘之如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把研究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只要生活稍微平静一些,只要允许他们动书本,他们就会开始搞研究、著书立说、做翻译。他们视书本为珍宝,颠沛流离最痛心丢失的不是财物而是自己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书。他们会在逃亡的路上背英文词典,会在躲避空袭的时候,阅卷、写文章。为躲避战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教授辗转到昆明办学,异地他乡,生活无着,华罗庚、闻一多两位教授终于找到了一个16平米土屋安身,这是主人堆放粮食、柴草的地方,没有窗户,两家14口,就挤在这样的屋内。但两位教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学术创作。闻一多完成了轰动一时的著名神话专论《伏羲考》,华罗庚完成了不朽之作《堆垒素数论》。我们能想见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是多么幸福快乐,能让他们忘却了所有生活的烦恼。我看到文革中的很多知识分子,政治风波稍微平静一些就开始著述、研究。他们该是怎样一种着迷、痴迷的状态。他们崇尚“详搜、精较”多方考证,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这种求真知,做真学问,真心投入的精神,不可能有他们这样的学术造诣。我们对大师高山仰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乐学、痴研”都差的很远。

  大师得益于良师益友相助。个人有才华,缺少伯乐,埋没于市井也不在少数,这些成为大师的人,绝大多数都师出名门,或有良师相助。华罗庚仅是一个自学成才的青年,初中毕业,没有资历背景,腿脚还不灵便,因清华大学数学系熊庆龙的引荐,才进入清华半工半读,出国深造。闻一多的两个学生陈梦家和臧克家,陈梦家有老师相助成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33岁任清华教授,臧克家一生做一些诗,谋个助教的职务都难。个人的才学是成才成功的基础,感恩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可信、可靠之人为师、为友,才能让自己才华得以彰显。

  大师为何远去?为何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大师的才学、良师益友相助都要有一个适宜做学问的大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师的命运只能暗淡无光,英年早逝。就像书中讲吴宓一样彗星燃烧还有光亮。吴宓的一生始终被乌云遮挡,我们只是在云层稍微松动一些,看到它的光芒。

  《南渡北归》这部书,记述了抗战爆发到文革前后,几百位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悲剧人生,是对社会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尽管学富五车,是国宝级人物,也难免如草芥一样,在历史中沉浮,身不由己,无力抗争,最终消逝的诸多大师的慨叹与哀歌。是用史实回答了为何“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罢,岂止“一声长叹”。读这部书,我为大师的远去惋惜,更让我透过大师们命运起伏,深深地感触到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历史的人,在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动荡,让中国的文脉受到重创,接续何其艰难。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培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环境,是孕育大师的基础,这是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

  还有就是作者能够撰写完成这部著作,得益于这些大师坚持记日记的习惯,正因为有了很多名家撰写的日记,才能相互佐证,基本还原历史原貌。很多名家的日记也编辑出版了,正说明,历史是需要很多人来记述的。也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师们的坚定和执着,做事之“有恒”,这是他们得以在一个领域里出类拔萃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边红)

上一篇:自控力读后感字 下一篇:读红岩有感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