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体有感字
读三体有感800字
《三体》是刘慈欣写的一部科幻大作。这个假期,我在这浩翰无垠的宇宙中遨游,收益颇多。
《三体》讲述了三体世界因为母星生存环境恶劣而进攻太阳系。最终,在经过无数的波折后,人类用“黑暗森林”法则喝退了三体文明,但也在宇宙中暴露了自己,于是被超级文明打击。从此,字宙三维空间中太阳系便不复存在了,只剩下宇宙长河的时间在嘀嗒作响……
文中最令我揪心的场面,便是地球遭到三体第一次攻击时,数千艘星际战舰毁于一旦。只剩下七艘战舰逃亡成功,他们都想去到别的世界,可惜能源不足,无法进行远航。于是人们都要抢夺其它战舰的物资以便自己能够逃亡。更令人胆寒的是他们竟然在同一时间都产生了这个可怕的想法,为了抢夺资源,甚至要歼灭其他同类。在这浩瀚宇宙空间中,残酷的生存法则会让人丧失心智、理性,以至于人类为了自身利益会不顾一切,甚至杀人。
于是,很多人会问利益的诱惑那么大,怎么去避免呢?其实,这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避免利益的诱惑,这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在生活中抗拒这种诱惑。
,我们不能把自身看得太重,宇宙不可能因为没有“我”就停止扩张。,不能痴迷于金钱、名利、虚荣。社会上那些行贿受贿的人,双方都是因为克制不住对利益的渴望而发生这种行为的。更有甚者,为了利益而摧残生命的行为更是多如牛毛。这就是在人类心中隐藏的那份兽性,它一但被激发,就会使人如野兽一样“茹毛饮血”。
刘慈欣在《三体》中给了我们一道选择题“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许多人觉得“失去人性”更加“划算”。因为它只是“失去很多”,而失去兽性就“失去一切”了。但“失去很多”,它失去的是精神,失去的是心中的理性。这就代表失去了人性,我们就失去了精神上的信仰。“失去兽性”,那就“失去一切”,失去的是欲望、物质、利益,,也有可能是拥有兽性的人残害你而失去生命。但只要我们信念不变,我们的精神依旧存在,它有属于它的万丈光芒!
生而为人,我们不能失去人性。那样我们才能被称为“人”,不然和野兽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是人,就应该有人的理性,并非野兽……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你会如何选择呢?(童梓洋)
三体的读后感1000字
《三体》,一部气势恢弘又行文流畅、想象新奇但科学严谨、内容深刻且富含哲理的科幻史诗级巨作。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件故事远在四光年外的三体世界发现了地球世界,先用智子锁死了地球的科技,随后对发动了侵略战争。罗辑在三体世界行程中的四百年内发现了黑暗森林法则,并利用其建立了威慑,但下一任执剑人被三体世界解除了威慑,却不曾想到一艘飞船发动了引力波宇宙广播,使三体世界的坐标暴露并被摧毁。但地球也暴露了位置,在二向箔的巨大威力下,掩体计划失败,地球文明也被摧毁。仅有几千个人类逃出生天,并开始了新的生活。它是由若干个小的故事所组成,但这些故事联系很紧密,往往存在着因果联系,使得其情节自然,浑然一体。并且其所涉及的主题非常宏大,例如政府政策与民众生活,猜疑链与文明关系,宇宙生存法则等等。读来饶有趣味,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这部小说的想象很奇特,从我们所熟悉的外星文明、恒星爆炸、光速飞船、维度跳跃,到独具一格,别有创新,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宇宙最高法则、强互作用力、引力波广播、宇宙坍缩。但又能不失严谨,比如说光速不变,量子纠缠,质能转化方程与史瓦西半径计算公式等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大刘偏偏做到了二者兼有之,这着实令我佩服不已。
最重要,也是最特别的一点,就是这部小说探讨了许多当今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与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令人深思。
一、个人意愿与集体意愿的冲突。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要不要启动引力波宇宙广播的问题下,有执剑人和全船队员公投的两种情况,但都不尽善尽美。执剑人个人显然显得有些武断,而民意也有其缺陷,在多数人都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努力或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下,就会做出较为不好的判断。但“法不责众”,在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情况下,集体的自私变为了公正,偏见变成了正解,错误变成了正确。
二、善与恶、兽性与人道的冲突。恶对其他文明显然大概率不会得到他人的善意,战争难以避免,对自己的良心也说不过去。宇宙中的几乎所有文明,都选取了恶对他人,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其他文明的善意是不是不太正常呢?善对其他文明,是有可能获得善意的,,猜疑链在你与我,理想与现实中兜兜转转,大概率也会爆发恶意。如果我们由始至终都保持善意,那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恶意了呢?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如果这样我们大概率会被消灭。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地球文明的理想是什么?是希望三体世界改善人类世界,是希望黑暗森林法则不会生效,是希望阳光照进黑暗森林。现实呢?自然无需多说。理想,让现实给予我们更加沉重的打击;现实,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综合以上的三点,或许可以认为,宇宙中的事物,如同宇宙的本身,是混沌的,是充满了矛盾的,是如同阴阳两极一般,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往小的来说,我们在面对矛盾时,是没有绝对的答案的,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我们需要辨证地看待一切事物。
《三体》已经完结,外星文明杳无音讯,黑暗森林仍是假说,但现实还在继续,死神终将永生……(程浩林)
三体读书笔记2000字
《三体》这套书非常喜欢,读了几遍,特别是对于喜欢的章节,更是反复阅读。读完后,大为感叹,这套书写的真是太好了。书中很多地方令我记忆深刻—不是因为它是科幻小说,有着目前人类未曾感想的科技,而是因为这部科幻小说能够把基础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与深厚的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科学/科幻,不再是冷冰冰的事实依据与天马行空的奇妙幻想。相反,这部小说,很温情,满含人性。
(1)人性死于傲慢
这是我看小说时的第一个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个感
受呢?故事还得从小说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说起。人类在已知即将面临地球文明之外的外星人入侵(三体文明)时,无数宇宙飞船组成了太空舰队,筑起了太空防线,私以为固若金汤。这时候三体文明的先行者-名为水滴的探测器(顾名思义—探测器的外形结构神似水滴),不久之后就要到达地球。
那时候人类的自信心莫名的爆棚,完全没有想过最糟糕的情况,但后来去发生了--在短短数百秒内,所谓的防线在三体文明前脆弱的就像一层薄薄的纸,太不堪一击了。现在我们又对这种现象称之为“降维打击”。(小说第三部里面有一个更狠的降维打击,一张锡箔纸)
现在我们来复盘这一次与三体文明近距离的“约会”,为什么那时候人类会这么自信满满?我想那时的人类因为在科技经过几轮的发展之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事物的基本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认识--认为已知了这个宇宙绝大部分规律,这害了我们。但凡我们保持一点尊重,外太空的防线就不会这么弱不经风,有更多的战略选择/准备,完全可以避免全军覆没。水滴摧毁了太空舰队这一事实极大地打击了人类的自信心,不,应该说是摧毁自信。在小说中,作者对此说了一句话--人类死于傲慢。
人类死于傲慢,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点距离。所以我把这句话改成了人性死于傲慢。此话怎讲?我们知道与人交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但这个说起来容易,有时候并不容易做到(也包括我本人)。一个人会因为财富/权利/学识/荣誉等等的加持,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麻痹中,更有甚者,会产生高人一筹的优越感。,这种认知,理智告诉我们,这不是真相。
那么真相是什么?个人的看法是,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有太多目前看起来不起眼的人,但你永远无法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不要试图去预测某个人的未来;不要因为那浅薄的相识就去判断别人,如果这么做了,最终会发现,这很愚蠢。
在大自然中,有一种称之为“蝴蝶效应”的现象。它讲的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事物如此,更何况人乎?
对于企业来说,今天的世界500强不少都有一个初创/弱小的阶段,那么为什么最终能成长起来成为业界的标杆,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有一个外在的因素也不可忽视--竞争对手在其弱小时,未给予尊重,有效地打击对手。等到别人成长起来时,一切皆已晚矣。无视一个起初弱小的竞争对手,最终被翻盘的案例比比皆是。
真正学会尊重,放下傲慢,这很重要。我也常用这句话警醒自己,人性死于傲慢。
(2)书中最佩服的人-罗辑
面对三体文明的入侵,地球的保卫者们选中了四个面壁者来应对这场危机。罗辑是其中之一。
他没有像其他面壁者一样,每日辛勤工作,苦思研究对策。相反,他吃喝玩乐,还娶了老婆,有了孩子,活的是越来越潇洒,滋润,以至于后来人们逐渐忘记了他也是一位面壁者。当时小说看到这里时,心想,此人真乃奇人也!
后来在三体文明逼近时,他又成为了首位“持剑者”。持剑者的工作环境有点单调在地面之下数千米,日复一日地坐在一面巨大的墙壁之前,手里握着人类对三体文明的底牌。他不敢有一丝懈怠,因为身上肩负着人类的生死攸关。
孤身一人在面对一面墙壁几十年后,因为未曾说过话(也没有人去和他说话,因为他太关键了,不能让他有一点分心),以至于后来失去了语言能力,不会说话了。小说看到这里,非常感慨,时常在想,罗辑这几十年是如何走过来的,是否孤独?人类的命运皆系于他时,是否感觉亚历山大?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我无法得知,唯有钦佩二字。
(3)悖论
在小说的第三部--死神永生中,面对外星文明的入侵/打击,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发展光速飞船,其他都是徒劳。但发展光速飞船又意味着逃亡主义,只有有限的人才能够获救(因为所有的资源只能建造有限的光速飞船)。这必然会引起公愤,引起社会动荡。人人平等,自由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全人类/国际法庭判决,但凡发现有任何组织/团体/个人开展光速飞船的研究后,将会被立即禁止,相关负责人全都判处死刑!!!(要知道那个时候地球上已经没有死刑了,可想而知,开展光速飞船研究,后果很可怕)
这是一个悖论,想要获救却又被人类自身设置的规则所禁锢,这很难受,却无解。
小说中的这个悖论,我想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是看不到了。回归到现实,其实还是有不少悖论跟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
自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当你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立足于当下,站稳脚跟时,必然导致的是有更少的时间去投资未来,思考未来。因为时间是守恒的。如何去平衡当下与未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个人的一个想法是解决好了当下,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
人们经常钦佩于几十年如一日/初心未改的人。初心未改,坦率地讲非常之难。因为人是会变的。如何在不忘初心(理想)与现实之间相结合?是否选择坚持自我原则/底线/人生道路还是选择向现实妥协?
写到这里,仔细一想,人生到处是悖论,就看我们如何去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