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读后感字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4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高老头读后感800字

  这几天读了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的作品《高老头》。巴尔扎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而《高老头》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本书反映了在拿破仑时代落幕,巴黎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上流社会与底层社会,各种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深入刻画出那个时代各形各色人物的思想,价值观的混乱,道德的沦丧,也将上流社会的丑恶与底层阶级的贫苦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折射出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沦落,冷漠与无奈。

  1.高老头的悲哀

  本书主要以两个人物贯穿全文,一个便是暴发户高老头,另一个是刚入社会的大学生拉斯蒂涅。高老头为她的两个女儿牺牲和奉献了一生,妻子过世后,他将所有的爱给了两个女儿,视她们如珍宝。从小到大,只要是女儿提出的要求,他都无条件的满足。最终两个女儿都嫁入上流社会,一个嫁给银行家,一个嫁给贵族。与此,高老头为了满足女儿的虚荣,将自己的所有家当都给两个女儿做了陪嫁,自己只留了极少一部分作为生活开销。因为高老头的地位,他处于上流社会的两个女婿谁都不接纳他,无奈高老头只能搬到廉价公寓度过余生。她的两个女儿更是冷血薄情,除了不停的找高老头榨取钱财,直到榨干,两个女儿便不再找他了。高老头一无所有,凄凉的惨死在公寓里。这可怜的高老头直到临死也没有盼到两个女儿来看他一眼,甚至连葬礼也没来参加。不得不说,高老头的一生是可悲的,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即是高老头本人。由于他教育的失败,以自己所谓的爱,一味地纵容和娇惯两个女儿,最终导致了两个女儿自私,虚荣,冷血,除了不停的索取钱财,直到父亲身无分文,无利可图,便从此不予理睬。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没有一丝的人性,自私又无知,可悲又可恨。

  2.拉斯蒂涅的堕落

  拉斯蒂涅由于家庭的贫困,刚从学校步社会的他对未来充满着幻想,一心想改变窘迫的困境和贪穷命运的拉斯蒂涅,通过远房亲戚,一个嫁入上流社会的表姐的牵线搭桥,让他能与上流社会的人群结识和交往。在拉斯蒂涅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在廉价公寓里,他见识到底层社会各种人物的在金钱与命运之间的种种博斗,也目睹了高老头如何从暴发户被两个女儿榨干吃尽,最终凄凉而终的过程,更是见识到了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钱财算计,人性的丑恶,情感的混乱。拉斯蒂涅经历了这场社会的教育,让他看清了人性的本质,也破灭了人生的信仰。在他替高老头置办后事,留下最下一滴充满温情和善良的眼泪后,从此他的人生除了钱,便不会再相信爱。拉斯蒂涅选择了坠落,是被整个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所影响,随之他的理想也被现实所磨灭。

高老头读后感2000字

  始终认同反复读一本书会使人收获颇丰。时隔几年品读巴尔扎克《高老头》这本书时,深有感触,仿佛亲历了巴黎社会上巨大的“旋涡”一般。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在人物形象上、主旨大意上,也在写作技巧上。两者都在为读者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生百态、都刻画了善良邪恶的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和以乐景衬哀情的写作技巧等,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而可以说,全世界的文学作品都是相通的。

  我将这本书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以高老头为中心的社会亲情缩影,另一条是以欧也纳·德·拉斯蒂涅克为中心的社会爱情缩影。两条主线看似分离其实是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从而为读者构建出整个巴黎社会的百态。

  其中印象最深的次要人物是——伏冷脱(科兰),就我看来,他仿佛是邪恶的化身但又是善良的化身,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诱惑欧也纳杀死维克多莉娜的哥哥,并娶她为妻,夺取财产。并给他灌输邪恶、肮脏的想法,把自己的意志传输给欧也纳。另一方面,伏冷脱确实没有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他内心的险恶,对社会的憎恶,并没有以自己之手所表现出来,而是借他人之手。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米肖诺小姐告发伏冷脱致使他被逮捕时,众人只对米肖诺小姐怀有敌意而非伏冷脱,甚至仆人西勒维说“不管怎说,他总还是个好人吧!”这样看来,伏冷脱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也许这和巴黎社会的风气有关,因而与其把他看做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倒不如说他是巴黎社会悲剧下的早产儿,是经历过了巴黎社会毒打的最早的人物。所以,在这里我对伏冷脱更多的是同情。

  高老头是全书中最悲哀的人物,其人生亦是个悲剧。他倾尽一生为两个女儿付出,临走时却换来两个女儿冷漠的回应。书中有一段对高老头的描写极其引人深思。当众人谈论维克多莉娜的人生经历时,高老头说了一句“这些人都是魔鬼吗?”,众人对其感叹并没有在意。巴尔扎克在此处如此着墨想必定有其深意。也许巴尔扎克意在通过对维克多莉娜人的生经历与高老头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比,突出高老头“父爱”的伟大之处。前者是父亲情感的缺失,后者是女儿情感的缺失,因而我认为巴尔扎克在这里想告诉读者,不要过于埋怨书中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因为这样的情感在当时巴黎社会是很常见的,也许是父亲冷酷漠视也许是女儿冷酷漠视,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便是——金钱。

  造成高老头人生悲剧的其实是他自己,因为他对女儿过于的溺爱、过于的顺从、过于的卑微。书中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当高老头知道欧也纳和自己的女儿纽沁根夫人私通时,没有制止反而为其购买房子,为二人不合时宜的爱情提供栖息场所。这在今人看来是有违道德伦理,而高老头这样做皆是源于他的溺爱,只要两个女儿开心、幸福无论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和当时巴黎社会的风气也有关联,贵妇们豢养情人是极其常见的,毕竟是时代造就了人。

  欧也纳本是一个充满着自信心、有志的青年,却在金钱权利地位的诱惑下逐渐走向灵魂湮灭的深渊,尽管如此他仍然保留一份善良之心。欧也纳这个人物的塑造和老舍笔下的祥子如出一辙,不过后者在经历过社会毒打后丧失了本性而前者仍保有本性并向巴黎社会发出挑战。欧也纳人物形象最鲜明之处是在本书的末尾,即亲眼目睹高老头死亡的过程时。此时,他善良的本性在巴尔扎克的笔下显现的淋漓尽致。以及大学生皮安训,他身为一名医生,时刻秉承着“医者仁心”的职业宣言。因而,他们是善良的化身,而伏盖太太和那些房客则是丑陋的化身。后者在面对高老头即将死亡时,表现的那种冷酷漠视的态度令人惶恐和不可思议。这也恰恰是巴黎社会烙印在贫民身上的印记——金钱是万能。“金钱”会改变高老头两个女儿和女婿对他的态度、会改变伏盖太太对高老头的态度、对改变贵族仆人对访客的态度。当欧也纳经历过这一切后,他没有向这个黑暗的社会低头,而是决定向其发出挑战,用他的善良征服这个黑暗肮脏的社会。

  这是一本揭露社会百态的书籍、是展现人性美好与邪恶的书籍、是一本值得作为资料研究当时巴黎社会背景的书籍。

  我始终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源于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源于作者所处的现实世界。我想说“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都会产生一个悲剧,或源于亲情、或源于爱情、或源于生活。”

高老头读书笔记

  寒假闲来无事,就在家看了一本名著,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看完之后,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高老头的同情,也有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丑恶本质的憎恨。

  故事围绕着两个线索展开:一个是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爱;一个是大学生欧仁.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

  《高老头》这部小说被收录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但我认为它本身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虽有在表达高老头对两个女儿无私的父爱,这种父爱不是深沉的,内敛的。而是一种扭曲、愚昧的父爱。他本是一个退休的面条商,因早年丧妻,不想让女儿们再缺失父爱,就倾注所有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他爱女儿的方式就是用大把的金钱来满足女儿们的各种欲望。他以为只有这样女儿们就会爱他,亲近他。他错了,就是因为他对两个女儿的宠溺,养成她们挥金如土,自私、冷漠的性格。高老头对她们来说也只是索取金钱的工具罢了。

  他为女儿们倾家荡产,用高昂的嫁妆让她们体面的出嫁,使用各种招数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为了帮女儿们还债,买大房子和女儿们相聚,不惜动用自己的养老金,住着条件越来越差,阴冷,潮湿的公寓,换来的却是她们的冷漠无情,直到临死前,两个女儿都不肯来看他一眼,他才明白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错,是他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只能惨死在沃盖公寓。

  高老头是个很可怜的人,他心里只是渴望两个女儿对他的关心,只是想看看她们,最简单的愿望也成了奢望。因为他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父亲,原本他可以过上很充裕的生活,是他自己埋葬了自己的人生。其实高老头的悲剧也有一部分是当时罪恶腐朽社会造成的,在拜金主义下的社会高老头也是无情的受害者,是社会的牺牲品。

  至于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拉斯蒂涅,高老头唯一的朋友,那个原本正直善良的拉斯蒂涅,后来也因禁不住上流社会和金钱的诱惑,看透了这个拜金的社会,蜕变成不顾一切去弄钱的野心家。他看着高老头的坟墓,洒下了年轻人的一滴眼泪,这滴眼泪在那个金钱社会是多么的难得可贵。他曾经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有一颗积极向上,纯洁的心,生活给他上了人生三课,一是鲍塞昂夫人的隐退,二是伏特冷被捕,三是高老头之死,让他认识到了金钱社会的丑恶,高贵门第、真挚的爱情斗不过金钱;超群的胆略与智谋斗不过金钱;崇高的父爱斗不过金钱。在当时,利己拜金的原则不仅流行于上流社会,而且渗透到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这也是最令人毛骨悚然之处。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刻画的非常生动,描写两个女儿和两个女婿的虚伪,狡诈描写的淋漓尽致,他们之间的婚姻只不过是一种金钱交易罢了。还有伏特冷,拥有超群的智慧和胆略,也败在了金钱的脚下。他们都是金钱社会的牺牲品。

  每次读巴尔扎克先生的小说总能使我回味无穷,让我懂得一些道理。这本书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拥有权利带来利益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不是永久。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良心,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吴格格)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