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字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4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局外人读后感800字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这本书,不知从哪此书,我特意百度一番写下本文。我同样在反省自己,为什么自己写不出来东西?哪怕一篇观后感。

  回归正题,《局外人》只是简单的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无意杀人案的始末。描述了一个不遵循正常人情世故的、对周围世界钝化、身处局外的故事,反衬出世界太多的“理所”,主人公是一个不按照约定俗成惯例生活的人,且因没在母亲葬礼上哭泣而遭受谴责,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怪物,是杀人犯,处决而死。

  作者非常擅长通过细节来描述整个案件。开头这样写道“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简短的几个字凸显了作者的冷漠,因为一般人对于母亲的死,心情怎么会那么平静又冷漠呢?没有痛苦,不知道去世时间,仿佛母亲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之后他参加葬礼,没有流泪,第二天正常上班,马上就去约会、看滑稽电影、游泳、做爱......当他女朋友玛丽问他爱不爱她?想不想和她结婚的时候,他的回答又出其不意。“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这样,我可以这么做。”为何他会这样?追起溯源,他认为别人在乎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是一个坚定的虚无主义者。在我们看来,他的态度太悲观了,很难被世人理解。其实不然,这正是他的宝贵之处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感受,而有些人为了避免承受很多压力,学会了说谎,因为说谎会让一切变得简单,易于接受。有些人看似两手空空,却拥有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默尔索的审判部分也让人印象深刻。审判之前,默尔索看见记者和律师,检察官和法官打成一片,犹如一场欢闹的聚会,而自己反而像一个观众。自己明明是事件的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却没人聆听过自己的声音,听取自己内心的想法,全程都是司法人员指责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审判的不是罪行,而是道德。命运完全交由了其他人,自己像一位局外人。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迫害。

  默尔索是特立独行的,他愿意为他所犯的错误赎罪,也知道即使世界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别人也不能评判他的灵魂。

  你会为了生存而失去真实的自己吗?还是为了活出自己而成为怪咖?

  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

局外人读后感300字

  人生在世,永远都不该演戏作假!但有人会限于社会环境而变得有心机,隐藏内心的真实。也许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内心的善良。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


  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


  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热爱生活。


  日子,过起来就长,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世界是伪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虚伪的追求形而上,你又凭什么如此真实坦诚?,因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价值。异己的世界里,你我皆为局外人。

局外人读后感2000字

  本书的作者是阿尔贝·加缪,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小说之一,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默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是他用来对抗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工作努力、生活简单的小职员。他母亲过世,他在葬礼上的表现是平静的,守灵时因为疲倦而打了一晚上瞌睡,在他母亲敬老院的伙伴们因为他母亲的离去而痛哭时,他在旁边悠然地抽起了烟。对于女友玛丽的求爱,也更多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玛丽的追问是否真的爱自己,以及对于是否想要跟这个女人结婚,他的回答也都是无所谓的“可以结也可以不结,如果是你想要结的话,那我们就结”。之后他阴差阳错开枪杀死了一个人,带到法庭后经过一系列审判被判处死刑。作者通过放大现实使文中的人和事显得异常荒谬,又或许这样的人和事就存在我们身边。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世俗道德的偏见。主人公默尔索是否爱自己的母亲,不能够仅凭他异常的行为而轻率的作出判断。难道母亲去世就一定要哭吗?为何要挤出眼泪只为了别人夸赞自己孝顺?世俗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吗?这些问题不断的让我随着主人公拷问自己。一个人是否表现出情感充沛与心中是否存在真情实感是不能挂钩的,毕竟有些人满怀深情却不擅长表达,他们只能在特殊的关头爆发。是否爱自己的母亲和杀死一个仇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种道德审判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认为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不同,也不要理所地感觉自己高人一等。

  二、最终审判的荒谬。在这个案件里,每个群体都在消费着默尔索,检察院想起诉成功,媒体想造成轰动,民众想看更多的热闹。小说里描述初次开庭时的场景,提到一名记者对默尔索说“您知道,我们把您的案子渲染得有点儿过头了。夏天,这是报纸的淡季,只有您的案子与那桩弑父案还有点儿可说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的审判变成了一场表演。检察官不讨论案情,反而在证明默尔索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请来了共同参加葬礼的人,证明他连母亲的年龄都不清楚,而且葬礼上连一滴眼泪都没流过,请来了他的女友,证明他在母亲葬礼后的第二天就沉溺于肉欲。他认为,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这人的灵魂空无一物,应该被判死刑。默尔索并非传统意义上被冤屈的形象,传统上那些人是无辜的,但默尔索不是,他确实杀了人,确实有罪,但被法庭、群众妖魔化了,面对法律连自我申辩的权利都没有,这个一直是局外人的人在自己的审判中被架空、被取代,又成了自我的一个局外人。

  三、不加粉饰的真实。默尔索是别人眼中的冷血动物,但他却只为自己而活,即便到,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许多观众,用充满厌恶和憎恨的喊叫声送我一程”。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确一无所有,而且很快连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从未违心做过一件事,他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存在过,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随波逐流,被身边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行为,渴望在每个人心目中树立一个完美形象,好像这样才不枉度过此生,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默尔索生活的社会是一座被既定道德约束、被宗教思想缠绕的城市,他周围的人们都不假思索地顺从着陈规,用尽各种手段让自己更好地生活在这里,但默尔索的格格不入不仅体现在了他对感情的冷漠和对规则的漠视,还表现在了他对待某些问题时坚持本我的态度上。当他的律师问他是否可以回答说他那天控制住了感情所以没有哭,他回答说“不能,因为这是假话”。默尔索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的灵魂,他没有否认送母亲去养老院,没有否认在葬礼上没有哭,没有否认自己拒绝看母亲的遗容,对自己做过的任何事都坦诚以告,并毫无悔意,庭审庭长问他为什么开枪,他说是因为当天的太阳太刺眼,这种坦诚显然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他也知道这样的诚实只会加重自己的罪孽,他仍然选择保持真实。我们总是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果不符合道德标准,就至死不能宣之于众,特立独行只会给你招来无尽的指点和谩骂,如果故事里立于危地的是我们,出于本能,我们一定会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因为我们知道犯不上为了自己的原则对抗多数人形成的道德强权,而默尔索却选择坚持自我。

  尽管我们对某些谎言心知肚明,但总是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这就是真的。如同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一场杀人案经过三个人当事人的描述竟完全不同,就连死去的鬼魂也会说谎,因为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我们也不能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希望和信心,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热爱生活,坚持自我的真实,才是存在或活着的最好理由。(刘天翔)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