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
读完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这本文学著作,简单谈一下感想。
脑子里都是冉阿让这个名字,整本书我认为是他的自我救赎之路。这个人为了给孩子们东西吃,打破窗子偷了一块面包而入狱,期间屡次越狱,总共在监狱待了十九年!尽管越狱屡次失败,但他就像一头恶狼被关在笼子里,只要有机会不计后果也要得到自由。他里面的兽性战胜了人性,他审判社会,定了社会的罪,因为上帝创造了社会,他也定了上帝的罪。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起来”
幸运的是,他来到了主教家,主教接待了他,给了他食物和床铺。主教对冉阿让说“您不用对我说您是谁,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您有痛苦,您又饥又渴,您安心待下吧。”
冉阿让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器并且被警察捉住了,主教冒着说谎的风险救了他,他救了他的灵魂。可以说是没有主教就没有后来的冉阿让。
他洗心革面,化名马德兰先生,当了市长,乐善好施,救下了方汀。当一个被误认为自己的人将要被判罪时,他面对良心的审判,重新做回苦役犯冉阿让,并越狱,救下了芳汀之女珂赛特。他给了她所有的爱,抚养她长大。
重生后的冉阿让是高尚的,人性最终战胜了他里面的兽性!冉阿让放走了一直要捉他的沙威,救了马吕斯,成全了他和珂赛特在一起,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之路。
人性真正的善良也如此,我们平时能达到的境界最多也就是小善,很多时候都不堪一击。在自我与他人产生利益冲突时也宁愿昧着良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做法。所以,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看法,也为我指引了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芳汀的故事也令人心痛。她是个多么美丽纯真的女子啊,原本可以在女儿面前做个好母亲。可因为怕人言可畏,只能把女儿寄养在别人家,也奠定了她和女儿悲剧的开始。
人言可畏,这是个现在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总是对别人的与众不同加以指责,并发挥“专业”精神去深究别人的痛处,还打着为社会做贡献,纠正那些所谓的污浊之气的名义。现代人思想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也不至于强行帮别人纠正,但谣言终究难以制止。谣言是最让人无奈的,它不像刀剑,伤了人能让人受罚。可有时候它却比刀剑更伤人,字字诛心。而传谣者却不自知,甚至还做出一副同情的姿态。特别是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极快,言语伤人的后果不堪设想。
由此可见,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尽量去避免传播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言语。谣言止于智者。
悲惨世界观后感600字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开头夜晚里冉阿让走投无路,敲开了神父的门,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贵宾一样款待他,用最好的饭菜,唯一的银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让。冉阿让却在深夜里将银餐具偷走,神父不仅没有责怪他,还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给他的,还给了他两个银烛台。这成了冉阿让改过自新的转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 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银餐具,赎回了冉阿让的灵魂,让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会去责怪,而是用爱感化了冉阿让冰冻的灵魂,如果他也像别人一样将他送进监狱,那么冉阿让还是那个无恶不作的坏人,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样,少一点责备,用自己的爱
对待每一个人,让世界多一点感动,少一点仇恨和黑暗。
学会变通
电影后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让,可他在前面冉阿让救他于危难之间意识到了冉阿让已经从之前的囚犯变成了一个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释放了冉阿让,却因为自己执法公正的信念而选择投河自尽。
沙威所秉持正义限制在了法律当中,过于死板。而冉阿让的种种善行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观念,选择了自杀。也许他不是一个坏人,只是没学会变通,只是死板地执行公事并且过于固执。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学会变通,多方面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可固执己见。
作为世界十大名著的悲惨世界,雨果用了过人的叙事技巧,展现了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冉阿让的善良,沙威的残暴……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有所收获。(张泽宇)
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断断续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邂逅了冉阿让的一生。
从年轻时因为饥饿偷取一块面包被判刑后逃狱,刑期由五年变为十九年,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
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负的冉·阿让感到十分苦恼。正在他感到灰心气馁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米利埃主教。
米利埃主教是个善良、正直、极富同情心的人。他好心收留冉·阿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却为了生计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准备潜逃。途中,又被警察抓住,但关键时刻,善良的米利埃主教声称银器并不是冉·阿让所偷,而是自己送给他的,并且连银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就这样使冉·阿让免于被捕。
而冉-阿让也被这一位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从此去恶从善。
可以说,米利埃主教是冉阿让寂寥夜空中一颗指引方向的星星,也是本书所有故事的起源。
冉阿让是雨果善良与博爱的象征,是比声名显赫的英雄更伟大的无名英雄。
接下来冉阿让做的每一件事,例如改名换姓马德兰先生、勇于承认自己的身份、救赎珂赛特、放过沙威警探、解救马里尤斯和宽恕自己等等,无一不令我动容,感叹冉阿让灵魂的伟大。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话深刻体现在冉阿让身上,无论是在想逮捕他的沙威警探面前,还是在想杀掉他的反革命者面前,或是面对危险解救珂赛特的情敌面前,他都一一宽恕了他们,后半生都在救赎,却唯独不肯宽恕自己。
冉阿让死前还在想着“我不知道送我烛台的人在天之灵对我是不是满意,我已尽力而为了”,当时在书中看到这句话时,潸然泪下,这后半生一直都把主教灌输的宽恕与善意当作信仰而活。
墓碑上的几行字概括了他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他长眠于此。尽管命乖运蹇,仍草间求活,失却天使便离去。他的死就像昼去夜来,非常自然,非常普通”。
书中塑造的多个人物形象也非常立体丰满,其中沙威警探对冉·阿让的追捕使全书充满悬念和戏剧效果,沙威警探是维持落后腐朽法律和秩序的偏执狂,认为犯人将永远是犯人,可在追捕和与冉阿让的接触过程中,沙威逐步发现冉·阿让不符合他头脑中固有的罪犯模式,他的精神世界随之坍塌。
苦苦坚持的价值观在受到冲击后,雨果细致描绘了沙威内心的痛苦和迷惑,一边是一直坚持的信仰,一边是品德崇高的苦役犯,为了捍卫信仰、保全冉阿让、居然折中选择牺牲自己。
“唯有黑暗才知道这消失在水中的黑影是怎样挣扎的”,
生前做的一件事情也与工作有关,沙威警探的敬业与正义感着实令人敬佩,很遗憾在本书的时刻,我才发现他光辉之处。
除了以冉·阿让出狱后的种种经历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雨果还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问题,描写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
冉阿让和多个人物的悲惨经历也是时代渲染下的产物,而且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受歧视和压迫的不公平命运和当时残酷不公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击了那种人们饿死可以而偷面包却要坐牢的社会制度,谴责了那些安于现状和铁石心肠的市民在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时的那种袖手旁观的冷漠态度。
感谢让瓦让,感谢雨果,陪我度过这段忐忑惊险结局又温暖的时光,了解那段法国的悲惨历史以及该时代下平凡人。
人性在悲惨的世界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