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字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如果说文字有力量,我想读《我们仨》这本书,就是用最温柔、朴素的语言,为我注入最坚韧的力量。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这是一个“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故事。本书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讲述了杨绛先生的一个梦,以“钟书是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为我们展现了这长达万里的梦,描述了钱钟书及女儿先后去世的场景。即使用梦境来表达,仍然掩盖不住让人感同身受的难过和悲伤。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文章娓娓道来,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显温情,日子中的坎坷羁绊暗藏力量。
初读时,留在我心里的是一个字---家,再读,仍是----家,此家非彼家。这两个家,就是我推荐此书的理由。
第一个家,我读到了家庭的家。杨绛先生含蓄婉转的抒发了对三口之家的依恋,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虽然历经战火、疾病、风暴,但家中永远温情蜜意。家永远都是我们每个人最温馨的港湾和最坚强的依靠。
我读到的第二个家,是家国情怀的家。从文中三人显现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体会到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每当读到此句,都让我感受到《我们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当今有着极好的楷模意义,激励和鞭策我们牢固确立爱国意识、历史意识、正气意识、担当意识,无论在何处何时,都尽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想这本书里,还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我们一起分享,期待我们每个人在不期的阅读都能有不一样的触动。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这便是杨绛先生一家子。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两位身处乱世的学者,是我国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研究家之一,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在这些名誉后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他们是如何对待生活,感受到了他们一家人朴实真挚的感情。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相继去世后,于96岁高龄之际写下的。全书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以朴素的文字叙述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它的魅力不在于杨先生的学术底蕴,而在于其文字里透露出的家人间最真的爱,和最深的情。
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相爱至深,他们所铸造的爱情让人明白什么才是对的婚姻。两人趣味相投,一起读书探险,一起在假期远游,一起研究如何做饭做菜……他们互相讨论,各持异议,但从不求同。他们没有活跃的涉世心,少有聚会和外出,但在他们最普通的生活里,却藏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幸福,再因有书本相伴,他们的内心便变得丰盈。正如杨绛先生所言“那段时间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
女儿钱媛的降生,更是给这个家庭带来无限的新乐趣。女儿自幼便是一个聪慧惹人爱的孩子,不仅聪明机灵,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经常语出惊人。平时大家都在玩耍,小女孩则醉心读书,因而也被钱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是钱钟书父亲心目中的“吾家读书种子”。一家三口抱成一团,像个温暖的小孤岛。没什么比他们这一家子更温馨自在了,三人亲密无间,如师如友。父母和女儿之间没什么矛盾和冲突,“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不予干涉。”父亲和女儿自幼是“哥们”,一起玩闹,联合搞恶作剧跟妈妈开玩笑。母女也经常连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四种颜色。他们一家三人,最喜看书写字,出去吃个饭是在馆子里“看戏”,饭后出门散步是“探险”。
其实“我们仨”是一个家庭最基础的状态,原有夫妻二人,再添个孩子,无非如此。杨先生的家庭便是真的很平凡了,他们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甚至家中环境简陋到再多两三个客人就挤不下。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唯有一书一居足矣,只求有自己自足的精神世界。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仨”让人感动的原因之一。我们缺的从来都不是“三人世界”,而是“我们仨”这种纯粹、简单、朴素、和谐的日子,缺的是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生活态度。
读《我们仨》这本书,就犹如在树荫底下听杨绛先生将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生离死别的悲哀,却不见她撕心裂肺地描写。明明是深入心扉的的苦痛,却只看到她的克制。她的文字越是平实朴素,越是让人心疼,越是让人体会到弥漫在字里行间里的最真的爱与最深的怀念——妻子对丈夫的,和父母对女儿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没有什么是能够永恒的,在时间的洪流里,记住的会被遗忘,得到的会失去,铸造起来的可以被毁坏。却确实有些东西可以留下,比如爱与信念。
人会老、会死,功名利禄转眼成空,过往的一切如飞而去,即是握住了什么也不过是指间沙也不断地在流逝。唯有人类那些美好的感情、所坚守的信念,在与时间的对抗里,沧海遗珠。杨绛先生自然是痛的,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我们除了远望他们离去,让泪水反复将伤口磨砺成痂,又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不如将记忆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光里,始终带着一颗细腻而懂得感恩的心,将悲伤平息,继续前行。(曹静雯)
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记录钱钟书,女儿钱媛以及她之间的故事。世界上最亲的人相继于1996.1997年因病离开她,所以她写此书记录这段情感。
将自家的琐碎生活,情感生活曝光在外,似乎有点高调。这是我拿到这本书之前的一点想法,读完,我真心体会到老人写下这本书时内心的痛苦,因为爱的太深,所以离别就更痛,如果回忆,更心酸更心累。
01.羡慕他们的爱情-包容和多元化
两人去剑桥留学,钱钟书公费,杨绛成绩够但系里没有名额,只能自费陪先生一起。杨绛就自列读书清单,一点点自修。钱钟书根据学校要求读书。两个人互相讨论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彼此互不打扰也互相羡慕。没有世俗观点,这样的包容性和支持多元化的开放心态让人羡慕。
两人也有不同观点和矛盾,尤其是钱钟书要辞掉清华职务去另一所高校,只为能照顾他父亲。清华职务非常难得,杨绛不同意,杨绛请教了她的父亲想明白了,选择支持。这跟我们看到的都市剧,吵吵闹闹鸡飞狗跳是不是相差很大?杨绛的家人有这样的素养,他们理解对方,也配得上一个好婚姻。
02.羡慕他们与女儿的关系-好友
钱媛从小聪明伶俐,很早就表现出逻辑能力强,记忆力好这些特点。父母善于发现也能够像朋友般欣赏。
例如他们欣赏钱媛的过目不忘。他们家有一个阿姨帮忙照顾家庭,阿姨不识字,有一次阿姨的家人搬家了,将新地址写在一张纸上,杨绛提醒阿姨,一定要保存好,否则就找不到亲人了,,阿姨还是不小心弄丢了,一家人着急坏了。这时候还很小的钱媛说她曾经见过,记得在哪里,结果钱媛将纸条上的地址都能对应到街道上,竟然一点没错。
还有钱媛的推理能力惊人的好,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长大了也经常和钱钟书玩福尔摩斯。他们一家人吃饭,父女俩就开始判断隔壁桌的客人他们在聊什么事情可能是什么关系。一家人享受这样无限的乐趣。
我的妈妈也有和钱媛一样的善于观察能力和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也能深刻体会到杨绛跟钱媛相处的那种羡慕与享受。非常有趣。
妈妈善于观察。昨天我抱着乐乐在沙发上逗着玩,乐乐出生才61天,突然他看到了身边的姥姥,姥姥正忙着跟小侄子视频,看了一眼乐乐后,并没有及时搭理他,紧接着几分钟之内,他表情委屈,哭声越来越大,我怎么都哄不下,并不知道什么原因。妈妈赶紧过放下手中的电话,抱起乐乐,逗他玩,他立马不哭了,就是怎么都不笑,眼睛直直的盯着。他平时瞌睡是妈妈抱着哄,也总是喜欢乌拉乌拉给妈妈说话,而且笑个不停。结果今天,只说话不笑而且嘴巴撇着特别委屈。所以妈妈推断出宝宝生她的气。才61天,因为不会交流,所以并不会太在意他的情感需求,怪不得乐乐喜欢姥姥,因为姥姥懂他的需求和情绪变化。
妈妈逻辑能力强。还记得我上初中,跟妈妈一块下地回家,边走边聊,刚刚进村口,路过一家听见了吵闹声,老张家媳妇在打电话骂人。内容大概是我儿子怎么啦……内容里没有称呼,路过也没听到几句,我们继续往家里走,结果一进家门,妈妈突然告诉我,她知道张家媳妇在骂谁。原来她这一路都在福尔摩斯,我虽然没有记住她的推理过程,感觉非常有趣。
妈妈的日常有很多这样的趣事,只是家里并没有一个人像钱钟书这样的也热衷逻辑推理的福尔摩斯和妈妈共同探讨娱乐。
03.羡慕他们的生活情调-享受乐趣
钱钟书一家人每个人不得不出差,都会记录一些有趣的琐事,当一家人碰面,就会闭门一两天,互相分享这些趣事。这样有仪式感的生活令人羡慕。
杨绛和钱钟书从留学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晚年,都喜欢出去散步,他们称之为“探险”,观察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他们的生活忙吗?忙,应该要比我们忙多了。他们会开辟时间寻找乐趣享受乐趣。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三个有才华,有趣味的人碰到了一起,他们非常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所以当两位亲人相继离开,才有杨绛的思念,才有《我们仨》,用文章回忆点点滴滴的快乐。(J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