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4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恶意》读后感

  拔刀相助,前方未必是正道通途,也可能是自掘坟墓。

  后退一步,背后未必是天海空阔,也可能是深渊万丈。

  在东野圭吾的这本小说里,不停地变换讲述人的视角,在迷雾重重,真真假假的故事中,一具灰暗悲愤的灵魂慢慢有了清晰的勾勒,又在几度起承转合间,忽而褪去惹人同情的伪装,透露出黑暗沉闷、令人窒息的恶意,如鬼如魔。

  但寻常恶鬼不过吃肉喝血,吸魂夺魄,动机单纯,吞噬肉身只求酒足饭饱而已。而这个“恶鬼”,却是要遮天蔽日,颠倒乾坤,以雪中炭火炙烤至交真心,以久旱甘霖覆没竹马真情,他将爱结绳,一寸寸勒死这世间残存的善意,所谓杀人诛心,不过如此。

  看到这你是否好奇这书究竟有怎样的恶意,配得上这么这么夸张的描述,如果我说是因为一起谋杀呢?你或许不屑一顾,古往今来,多少明枪暗箭,尔虞我诈,谋杀很少见吗?可如果我再说,谋杀只是开始呢?终结鲜活的生命不是凶手的目的只是手段,他用拙劣的杀人技巧只为诱人揭开一副逼真的画卷,在这画卷里,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尽胁迫的“影子”,身上每一寸都被勒索殆尽,成全了另一个人的誉满天下。

  多美的画啊,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用他龙飞凤舞的几笔墨就将一个人的心血全部抹去,装点成自己的新装,穿着招摇过市。可即便到这,都还没有结束,夺人身前荣光,欺世盗名之徒古今中外也不胜枚举,不过为财为名,总是有利可图。可是,没有!不为钱财,不为名声,只为恨。你绞尽脑汁,想着到底是怎样的深仇大恨,值得他如此的处心积虑?可是,也没有!不仅没有,他费尽心机的对象竟还是他生命的阳光,雪中的炭火,久旱后的甘霖,就不免让人后背发凉。

  如果非要道一个原因出来,我想也许是阴沟里的老鼠见不得阳光下的花朵吧,我既臭不可当便容不得你作空谷幽兰,我石碎无碍,让你用玉作陪,你可心甘?

  这世间最不能直视的,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他化身为阳,却照不进他的心,反而招来无端的嫉恨与更深的恶意。

  我开始不懂,后面想来,原来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暖化人心,有些人身处阴沟却未必需要暖阳,啼饥号寒却未必盼着春暖花开,因为身处地狱的人不会想你拉他出来,而是,你下去陪他。

  不过这只是地狱的事,生活在人间的你未必需要知道,生活还是向阳,只是哪天恶鬼再出来的时候,需要你明白,恶鬼有恶鬼该呆的地方,种族的界限不是善意就能打通的,不要妄想以人间烟火拯救地狱孤魂,有些救赎是无谓的。(高小雅)

恶意读后感2000字

  某天用一个晚上看完了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看完那一刻不寒而栗,当时就有很多话想写下来,但一直懒着没动,直到今晚终于决定写完这本小说的读后感。

  《恶意》是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极限的作品,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他没有从悬疑情节的曲折做文章,而是集中于犯罪动机,探索人性深处的东西。小说最主要的人物是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同为作家的昔日好友野野口修和加贺警官。日高邦彦在出国前一晚被害于家中,加贺警官通过烟头和口供等线索很快发现野野口修就是凶手。这时书还不到三分之一,看起来一切似乎平淡无奇。但加贺警官在野野口修的手记和他的住处逐渐发现一些线索,似乎在解释这桩凶杀案发生的原因。根据或明或暗的线索,似乎可以勾勒出如下情形。野野口修在几年前与已成名的日高邦彦重逢,并请他提携,想走上作家之路。在二人交往的过程中,日高邦彦盗用了野野口修的初稿取得成功,加之自己逐渐江郎才尽,便想让野野口修成为他的影子作家。在二人来往期间,野野口修与日高邦彦当时的妻子产生感情,但之后二人意图谋害日高邦彦时被他抓个现行并保留证据。之后日高邦彦以此为把柄强迫野野口修为他写作,两人开始保持着畸形的合作关系。在日高邦彦搬家去国外之前,野野口修想要回作为把柄的证据,却遭到日高邦彦拒绝,遂下定杀心,犯下了这桩命案。根据线索得到的结果似乎表明日高邦彦是一个恶人,人品卑劣,欺人太甚,而野野口修在忍无可忍后终下杀手。这样的结论却在之后被完全逆转。加贺警官始终不能够使所有的证据完全自洽,于是他坚持调查,一直追溯到二人的童年,追溯到每一本所谓代写的书的内容,逐渐揭开了真正的真相。日高邦彦与野野口修小时候念同一所小学,野野口修小时候有些内向怯懦,成为了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一度不想去上学。热情、富有同情心的日高邦彦主动和他做朋友,每天陪他上下学,终于让他重返校园。但在学校里,野野口修投靠了总是欺负同学的那个家伙,成为他的帮凶以自保,而日高邦彦因为正直倔强始终不肯向校园恶霸低头而总是被针对,深受校园暴力的伤害。但幼时的野野口修总是对日高邦彦不冷不热,保持距离,心中排斥,上了中学后还特意转去另一所中学,逐渐对写作产生了极大兴趣。成年后,野野口修一直想要当个作家但总是不得赏识,而曾经的朋友日高邦彦却屡屡获奖在文坛崭露头脚。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野野口修主动找到日高邦彦希望寻求帮助,日高慨然应允并介绍他成为了儿童文学作家。但野野口修始终对日高怀着那么一份隐匿的恶意,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日无多后,终于实施了他邪恶的计划不仅要在肉体上毁灭日高邦彦,还要把他所有的荣誉都转移到自己身上,再给他泼上永远洗不干净的脏水毁掉他的名声。

  读完全书,我感到脊背发凉,为这种农夫与蛇的恶毒,更为源自人性的那种卑鄙、狭隘、自私的恶意。日高正直热情,才华横溢,幼时无私帮助内向懦弱的野野口修,成年以后又大力提携他。但野野口修狭隘的内心始终在嫉妒日高邦彦。如果把日高比作晴朗的天空,他永远都像阴暗的下水道一样。日高帮助他越多,他卑微可怜的自尊就越受不了,内心的妒火就越烧越旺,但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现实的处境却又不得接受日高的帮助。极度纠结扭曲的内心最终诱使他实施了邪恶的谋杀。这种人格,这种动机,虽是小说中构造出来的,但并非凭空捏造,可怕的是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小人。这种念头,我觉得可以称为小人人格,也许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用《唐人街探案2》中的一段台词来表达就很贴切,“人的身上存在着神性和兽性”,人通过个人修养来调整二者在内心中的比例。我觉得不能够轻易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应该意识到人身上原罪的存在。即便是天真纯良的孩童,其背后也有偏狭、自私、贪婪的基因,不可先入为主就将许多美好的东西用来描述他们。在本书中,恶意起源于小学里的校园欺凌,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都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野野口修选择屈从成为帮凶再去欺凌别人,而日高邦彦决不屈从誓死反抗,二人秉性的分野从此开始。

  在生活中,也该意识到恶意的无处不在。比如校园暴力,从小学开始,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有的是物理层面上的暴力,有的是精神层面的暴力,这和孩子们的天真是完美共存的。小说中当年的校园霸王成年后只用一句“当时还小不懂事”来解释过去,但谁不是从小长大的呢?给那些受欺负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谁来负责呢?没有。不如坦诚,这就是人性中的恶意,从来也不会随着年龄有什么改变,只是因为教育和修养而懂得了自我抑制,但也仅仅是在社会环境中懂得了自我抑制。在校园欺凌的事件中,除了有目的的恶意外,更多的是群体性的无意识作恶。如果有人受到欺负,那么更多的人也会无意识共同参与进这个欺凌的过程,总觉得自己不必为此负责,总觉得在人群中也可以得到道德的豁免,总觉得在欺凌的过程中可以感到自身的一些优越,为了那种卑鄙的掌控欲和征服欲,个人的恶在这种事件中得到共振,共同造就了群体性的恶行。这种群体恶行在没有社会身份约束的互联网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之前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谈了一个网络暴力的案例。澳洲的一个14岁女孩不堪网络暴力自杀身亡。她是一个叫艾米的小姑娘,原本是一个童星,6岁时开始接拍广告。但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在网上收到很多陌生人的谩骂,毫无根据,却充满恶意。即便她后来回归平淡生活也始终无法摆脱,还愈演愈烈。网上匿名的混蛋甚至人肉她身边的人,对艾米熟悉的人疯狂谩骂,最终逼得艾米只有用自杀来摆脱。艾米什么都没有做错,如果有,那也是怀壁之罪。但网络上的键盘侠们不管这些,他们缩在屏幕后面,毫无顾忌地向这个小姑娘恶语相向,因为不用负责,他们施展着恶的本性,不辞辛劳也要毁掉艾米的生活,以此获取卑微的优越感,这不是出于好玩的原因,就是恶毒的人性。

  这样的场景难道只有澳洲才有吗?中国的网络上只多不少,喷子横行,充满戾气,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照妖镜一样的网络把一切投射得如此清晰。那么这些喷子又是谁呢?离开屏幕,他们是你,是我,也是他,是每天所见路人的模样。我们称赞善良,是因为恶意从未离去,我们歌颂崇高,是因为卑微一直扎根。这滚滚红尘,谁活得容易,谁又真的无辜?我们活在善良的暖阳里,也活在恶意的寒冬中。就像每天与细菌病毒共同生活,我们还不是要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恶意。构筑内心的围墙自保,拿起明锐的长矛出击,让自己更加强大,才是唯一的出路。保持警惕,牢记善良,谨防自己也在无意识中成为恶意的策源地,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虽然最终的理想无法达到,但进一分自有一分的欢喜。我不荼毒世人,也当使世人不至欺我。不忘善良,不断变强。(木溪)

恶意读后感

  没看过《恶意》,你读不懂东野圭吾。了解东野圭吾,是从《白夜行》开始的,上千页的跌宕起伏没有半字冗余,两天时间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后还意犹未尽。于是开始认识东野圭吾,市面上对他最多的评价便是推理悬疑鬼才,但其实除了通过《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一系列典型推理悬疑小说,他更希望通过悬疑案件和记叙手法来揭露人性。如果说《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那《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通过《恶意》,东野君为我们开辟了思考人性的新视野。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加贺警长的疑惑其实从野野口修获知自己身患晚期癌症后便得到了解答。《恶意》全书总共分为七个章节,通过野野口修的手记和不同主人翁的内心独白完成了全书所有的剧情反转和推理,利用人对第一印象深刻的特征,作者在开篇便运用嫌疑人手记推进了剧情发展。

  故事的主人公野野口修的手记中描述了案件发生前后的全过程,当读者们正沉浸于挖掘真凶时,东野君笔锋一转,从警长加贺角度出发讲述了案情的另一种可能性,将读者引入另一个思考高峰,继续推进案情推理发展。野野口修自白和加贺警长揭露犯罪动机,在心跳加速燃烧大脑的也引人深思。

  像余华一样,东野君写作擅长运用白描,零度写作手法下是社会和人性的波澜起伏,而《恶意》就是东野圭吾白描手法的巅峰之作。虽然全书在三分之一出便已经交代了杀人凶手,但杀人案件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凶手大白的时刻,而是探查凶手杀人动机的过程。人们喜欢推理小说,或多或少,在案情的背后会得到共鸣。野野口修手记中无处不在的在刻画日高邦彦的为人,从对待邻居猫的态度到《冰之扉》中涉及个人隐私的校园欺凌揭露再到《野火》中关于烟火师傅的刻画。但最精彩的是野野口修伪造手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警方追查,而是用一些明显漏洞引导警察查出自己是罪案凶手,但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记将警察引入另一个错误的方向,最终使得日高邦彦身败名裂,就算自己被查出是作案凶手也在所不惜。

  都说将死之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在得知死讯时就已经计划好了对付这个世界所有的恶意。野野口修从被确诊癌症时,便开始精心策划几十年来自己内心受到的煎熬和不公,但施暴的对象却是正直刚强善良的日高邦彦。在校期间,野野口因为畏惧特权,屈从学校的老大变成了施暴者,被凌辱的对象是日高邦彦。十几年过去了,当郁郁不得志的野野口修找到已经成名的日高邦彦时,却得到了他的亲自提携和资源共享,但也就是这样无私的帮助下,更加助长了野野口修对日高邦彦的恶意,从而精心谋划了一场谋杀。

  我们讨论人性,我们也嫉恶如仇,道德的标杆让这个社会每个个体在面对黑恶势力时都会展现出惊人的一致。当个体得到无条件的善意相助时,却会表现出惊人的差异。基督信奉人性本恶,所以教徒们穷极一生行善积德以求来世安宁。“案犯的动机是什么?我们进行了调查,日高邦彦自不必说,对野野口修我们也收集了不少资料,但实在找不出野野口修杀害日高的理由。相反,就工作上多番关照这点而言,日高甚至可以算是野野口修的恩人。”处心积虑的破坏一个人的一世名声要比单纯的杀掉某个人更具有破坏力,但传统的同态复仇已经无法解释野野口修的做法,到底是怎样的恶意才能支配一个人走入如此深渊?

  “我爱你,这是真的。我恨你,这也是真的。”野野口修对于日高邦彦的恶意已经远远超出多数人的想象空间,但这样的恶意却能让多数人在不经意间找到共鸣。有多少次,因为学校里那些比我们优秀太多却又双商超高的人而感到自卑,又有多少次,因为单位同事超强的个人能力和品德修养而自愧不如。所谓嫉恨,是嫉妒与仇恨的复合,我们不会没来由的嫉妒一个人更不会随便去记恨一个人,但却可以毫无理由的嫉恨一个人,而理由却往往是内心的那一丝自卑在作祟,但这样的案件之所以罕见,是因为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事的准则,而多数人会因为恐慌牢狱之灾和坚持内心的道德底线而不去触碰这份的恶意,但面对社会家庭特别是内心世界的重压时,总是会有人不顾一切却只为获得的安宁。

  东野君为我们设定了一个场景,不只是为了向我们展示一起精彩的案件,更多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当面对社会和群体时,应当以何种心态去面对和解决内心缺失。诚然,所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缺陷,但若任其发展下去,也许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是下一个野野口修。“People find it easier to five others for being rong than being right.”邓布利多之所以能发出这样的感叹说明这种恶意本就是人性的本真。“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他人。”虽然鲁迅的哲学被一些人诟病多年,但他也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至臻道理。当与人交往时,应当平等对待,而不是主动的将对方放置于弱势地位,将自己放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最终难以避免的激发对方的自卑感,从而助长恶意滋生。一千个读者内心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东野圭吾向我们留下了整片描白空间,剩下的就靠我们自己去发掘其中的深意。(王远)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