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读后感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4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人间有味读后感

  不是一个读书速度很快的人,花了一段时间阅读《人间有味》,觉得很有意思,受益颇多,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其一因为小编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喜欢各类美食,看过就如同吃过,可以过把干瘾。其二是因为这本书贵在质朴真实,全书主要部分共分4部分:鲜、清、境、人,这些文章均围绕美食展开,体现了作者对故乡与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汪曾祺先生的热爱美食是一件自然的事,吃到过、记录下来,美味的余韵尚存,有一股诗意的烟火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美食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特色。特色小吃的味道有时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记忆中回忆的美好味道。记忆就是这样奇怪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藏在一口回忆的味道里。回忆的味道融入到食材中,每一次吃过以前儿时、读书时的特色美味,味道就像刻录的光盘,一分一秒的掠过,由味蕾转存至脑海,回忆与感慨涌上心头,心中暖洋洋的,让自己更加充满斗志的迎接着每天的到来。

  书中一篇讲到过桥米线,是昆明菜的代表作,这家米线一是汤好,汤面一层鸡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二是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整无残缺,推入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汤是米线的灵魂,美味吃到了人的心里面,体味着美食感触很深,让自己更加有动力去奋斗,去创造生活的美好。在美味中体验生活,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心态的表现,人生有度,过则为患,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不是为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也要做不负此生的凡人。努力的活着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了更有意义的活着,让生命更加充实,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生命从量变到质变。生活不是赌博,自己也不是先知,未来皆有可能,细细想想人生处处都有难题,无论你是狼狈的摔倒,还是圆滑的变道,都不会改变命运。

  食物的滋味是酸甜苦辣,生活也是各有滋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谁都逃脱不过。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精神领地,为自己留一方静谧、思考的净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走法,不同的道路也有不同的风景,选择不同各有各的精彩,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要懂得任何经历都是财富,要实现梦想,就要一直往前走,把握当下,珍惜现在。

《人间有味》读后感

  汪曾祺先生,被称为“中国一位士大夫”。他的文笔质朴风趣,又带点缓慢,读他的书,总要在那么个惬意慵懒的午后,伴着弱弱的日光,啜饮一口春茶,闲适地任眼睛奔跑于书页中。

  汪老的文笔太暖了,读起来让人舒服。他写美食,写花草,写鸟兽,写习俗,一笔一笔描绘出平淡纯真的生活。汪曾祺的一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顺风顺水,而是充满了艰险坎坷。他曾被划为“右”派分子,贬配到农村劳动;他还受到“文革”的迫害,被关进“牛棚”。他受尽磨难与不公,却依然乐观旷达,热爱生活。

  倘若单读汪先生的随笔,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经历世事沧桑,受尽迫害挫折的人提笔写出的。汪先生文集的魅力,就在于看淡人生后透出的积极乐观,从容自然,令人心生敬佩。

  汪先生知识渊博,在多个领域中都颇有成就。他爱美食,吃美食,做美食,写美食。他尝尽了所能尝试的特色美食,不管喜欢与否;还常为没机会尝更多而愤憾叹惜。“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汪老这样说。

  初读这本书以为汪老先生只讲了各种菜品,慢慢发现是从菜品中品读道理,通过讲菜道出思乡之情,通过讲菜折射出汪老先生对生活的态度。本书后半部分还讲了几位人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他的父亲还有沈从文先生的描述,汪老先生的父亲精通书画和一些乐器等,会的东西涉及面很广,也有能很快学会喜欢的事物的技能,还有一颗能发现乐趣的童心。对沈从文先生的描写让我无比敬佩沈先生的精神,对文学的尊重,对后辈的爱护,一生所求从不在物质上,书中讲到沈先生再三夸奖汪老先生给他做的鱼和羊腿好吃的那一段让我觉得心酸,可以慷慨捐赠一万元钱,却在日常生活中舍不得吃一点肉,委屈自己也是奉献自己,在我看来沈先生也是一位很有生活乐趣的人,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去做,也做得极其认真。其实这两位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对生活抱有很大热情,喜欢探求一些感兴趣却没涉足过的领域,永远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生活中的乐趣自然也就出现了。作者汪老先生也是一位很有趣的人,虽然现在有趣二字被用的太多而失去了原本的感觉,汪老先生才真的配得上这两个字,生活其实很有趣,只要你用心去观察。

  生活固然是残酷的,但取决于你怎么看待,汪老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怒相向。在他面前,曾经的苦难不过是一些有趣的体验,他可以苦中作乐,画马玲薯,煲红磨菇,感受地地道道的生活气息,微笑看待不公的生活待遇。

  汪老的从容乐观,离开书中密集的墨字,跳出来抚慰每一颗聒燥的心。合上书,封底有一行文字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刚刚平静的心又渐复沸腾,感动中的释然,四散纷飞,温暖了在场的所有空气。(王慧)

《人间有味》读书笔记

  汪曾祺,生于1920年,卒于1997年,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一个士大夫。”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虽然他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人间有味》是汪曾祺的经典散文集,收录他经久流传的41篇文章,分为四辑。前两辑尽写吃食,如《昆明的吃食》《五味》《故乡的食物》《食道旧寻》《四方食事》《泡茶馆》;后两辑写亲情、友情、街巷之情和乡情,充满着浓浓的回忆。

  汪老把吃食当作诗歌一样的存在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蛋清,温猪油于小火上,不住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相融,洁白有亮光。

  汪老可以超凡看世间一切

  赏花赏到气息,氛围,情怀。隔江看花,隔窗听雨,隔着人世中一层一层占有的标签,轻启那古旧又明润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汪老的洒脱在书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汪老看本质老辣独到

  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老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也有着不过时的看法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最让我动容的是汪老的那份情到深处

  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见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文字如此闲适,我们代入历史便可知,汪老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他将一切深埋内心,在文字中反而呈现一种平淡的美,一种细水悠悠的淡雅,一种岁月静好、闲适从容的人生态度。

  细细品读完本书,我感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定要在在生活细小枝末里,发现美,感受快乐,活在当下。不必为了看不到的未来而忧心忡忡,在四五月认真做事,到了七八月自然会有收获。

  用汪老书中的话说,就是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杜一梅)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