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后感字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4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800字

  前段时间,我和儿子一起阅读了《目送》。这本书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书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龙应台深邃、忧伤而又细腻温暖的文字,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亲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中最为经典的句子,也是流传最广的。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慨,更是一份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索。当子女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便不再像儿时那样亲近依赖父母了,此时尚未读懂人生中最深的亲情和眷恋;经过岁月的历练,光阴的浸染,当子女能体会这份浓浓的厚爱时,父母却已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终留下的只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读完全书,我掩卷沉思,一缕淡淡的忧伤在我心间萦绕。比我高一个头的儿子即将中学毕业了,这也意味着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回首这一路的携手,总有一些温馨的画面定格于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当我牵着他的小手,将他送进幼儿园大门时,他不停地回头,在人群中寻找着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满了依恋,这时我的心总是变得很柔软。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学了,每天晚上,他坐在书桌前写作业,我捧着一本书读着,柔和的灯光下,这一刻静谧而美好,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凝固,我们相处的时间再久一些。很快,儿子上中学了,随着学业的加重,他也越来越忙碌,我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留给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释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们常说,龙应台有一支从容的笔,一个个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道破了世间百态,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我问儿子读完了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诉我“妈妈,我想到了两个字——珍惜。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相处的每一段时光。”听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亲子阅读使得这本书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印迹,也为我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被书香浸染的光阴真好!(潘成芬)

读《目送》有感

  或许有些人从出生起,只是纯粹地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活于世,直至度过这短暂的一生。浑浑噩噩,庸庸碌碌,不明不白地活着,跟随大众的步伐前行后退,足尖从未着地;不明不白地死去,顺应自然的秩序骤然离世,灵魂苍白虚浮。终此一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对自我的直面剖析,即研究“我”这一个体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亲子、兄弟、朋友、陌生人等等——以及对虚无概念的物质化描述,例如生与死、得与失、新生与永诀,失散与重逢。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直面地剖析了她所走过的人生。

  目送,落笔成书时,龙应台已行过半生的路途。近半生侍养于父母膝前的子,近二十年垂髫稚童面前的母,一路走来她目送着世间种种,用文字,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2004年,父亲的离去,意味着失去了那双牵引自己前行的手,意味着照片仅余黑白二色,意味着那从哪里来的灵魂便要归哪里去。闪电劈开漆黑的幕布,于命运的狭缝中,龙应台窥视到生死的无果。她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探求“生死”这一永恒的辨题。意识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的这时,她已过半百。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

  某个有着慵懒阳光的午后醒来,八十多岁的人儿又变成了当年轻倚窗棂,浅嗅青梅的女子,门前是熟悉的树与河流,自己正要去佃农那收租,忙起身下床,路过妆镜,那皱纹遍布的面庞,青筋暴露的手不由让她迷惑。只知道唤着“雨儿,雨儿……”熟悉又陌生。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龙应台应市长邀请,出任首任文化局局长,她离开时,孩子尚幼,而当她卸甲归田之时,孩子已长成大人的模样,唤的依旧是“妈妈”,却少了几分亲近。或许会遗憾吧,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十年。犹记婴儿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而如今注视她的眼神却深邃不露。

  我们作为“人”这一个体,在人生的路途上前行,有先行者,有跟随者,亦有与自己携手同行的友人相伴。我们一生都在进行一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目送。目送生与死的更相交替,目送失散与重逢的悲欢喜怒,目送缠绵不舍与绝然的虚无。“目送”使我们真实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一无所有两手空空到若有所思顿然醒悟,这一过程充满温情与残酷,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不愿承认、不愿直视,但必定发生及存在的现实。挣扎,反抗,最终与时光达成和解,塑造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的个体。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是的,这世间太多事实总以温和的语言粉饰太平,让它看起来不是太过残酷。目送前行者的老去,日益佝偻的萧条身影;目送同行者的远行,猝不及防的挥手告别;目送跟随者的成长,自信的姿态不曾犹疑;目送自己,依旧是与生俱来的愚钝,依旧是不畏前路的初衷。我们的人生不抵冥灵的半个春秋,又如战国枭雄织田信长的辞世诗中所言“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时间久了,便明白了,没有什么苦痛是咽不下去的,没有什么欢乐是永久长存的,没有什么悲恸是无法抚慰的,亦没有人离了谁就活不下去。“目送”——贯穿一生的仪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活着”的含义。

  不只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注定的独立,“目送”揭开了我执意蒙蔽双眼的一角轻纱——认识到“人”的不完美。这历经亿万年爬上金字塔塔尖的物种因为智慧,有着无法摆脱的劣根性,也有着会随时间流逝而变更的本性。没有人回望自己的一生会完完全全地满足,这种不满足使之衍生出欲望与野心,促使其向更高处攀登。即使劣根性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显得有所残缺,但又有谁会断言否定这种不完美呢?正是由于“人”的不完美,才会彰显“活着”的含义与价值,我这样认为。

  “人”的出生并不意味他活着,只有他真正剖析自己的存在并有所了悟,才能称之为“活着”;“人”的死亡并不意味他已离去,只有与他相关的所有痕迹均被抹去,才能称之为“死亡”。贯穿“活着”与“死亡”的“目送”,是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纵使如今我尚愚钝无知,但将持一腔孤勇一生目送,自始吾生,终至死亡。(方佳滢)

目送读后感2000字

  继生命实景写生的《孩子你慢慢来》、“家书抵万金”的《亲爱的安德烈》之后,《目送》作为龙应台先生“人生三书”之三,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作者无愧是语言的大师,在书中用万丈深情,常用蒙太奇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叶知秋的思忖脉络和琳琅满目的生活点滴,引人入胜,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亲切细腻而又鞭辟入里的文字让读者浮躁的心灵迅速沉淀、平静、沉浸、思索。

  龙应台先生文笔洋洋洒洒,以见叶知秋的敏锐记录着熙熙攘攘的世间百态,凭借超人的阅历和国际的视野,将对生命的种种体会、感悟传达给读者。其中,既有对亲情的追求,又有对友情的珍惜;既表示对战争的厌恶,又表述对弱者的怜悯;既含有生态平衡的思考,又包罗咬文嚼字的乐趣;既表达对繁杂人性的窥探思索,又抒发对无情岁月的感慨叹息;既饱含对每一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恋,又提出不同文化制度最深刻的见解;既包括对文明和野蛮薄弱界限的抨击,又蕴含对历史和现实力不从心的无奈。

  笔锋时而犀利,横眉冷对、针针见血,让人振聋发聩;时而哀婉,欲说还休、一言难尽,让人感同身受;时而率性,冷嘲热讽、字字珠玑,让人醍醐灌顶;时而深情,翘首以盼、含情脉脉,让人深铭肺腑。

  文字或豪情万丈,毅然决然,如巍峨高山之岿然不动;或温柔婉约,多愁善感,似潺潺流水之润物无声;或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如天边云彩之漫无边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似和畅惠风之如沐春风。

  在《目送》中,读者可以欣赏悠闲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会目睹朝不保夕的战乱土地;可以斥责挥霍无度的半老徐娘,也会同情底层压迫的可怜民众;可以羡慕两肋插刀的朋友情义,也会反感尔虞我诈的丑恶嘴脸。

  “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若用辩证眼光看《目送》,一方面其主基调为“深邃、忧伤、美丽”,“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字里行间弥漫着闲适消极的情绪,缺少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昂扬、洒脱与豁达。另一方面《目送》全书逻辑不是非常清晰,散文之间断断续续,联系不紧密、中心不集中,“形”“散”之后无“神”“聚”。

  ,瑕不掩瑜,读者应去粗存精,取他山之石精华、去少量之瑕疵糟粕,滋养精神、陶冶情操。

  宏观层面看,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部分,当属描述百善之首的父女、母子“孝”之章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短短的一句话扣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发自肺腑的共鸣。第三章节父母亲情的描写,字字泣血,竟能让人心潮澎湃、物我两忘、深省深思、苦痛自责,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父母亲情的含义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逐渐清晰、逐渐明了。“父母”二字,一个默默无闻的质朴称谓,与一切如雷贯耳的头衔、光彩夺目的职业毫无联系,却拥有着世间重逾千钧的分量。

  父母亲情是伟大的。亲情中,父母永远以孩子为先、舐犊情深。对父母来说,亲情是不间杂任何杂质的奋不顾身,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甘之如饴,是关键时刻可以无条件信赖的坚强后盾,是阅尽世事沧桑后仍为子女撑起天空的竭尽全力,是遭遇不识大体、动辄得咎之事的包容忍让,是面临危险冲锋在前的毅然决然、义无反顾,是危机过后深藏功名的淡泊坦然、无怨无悔。

  父母亲情是平凡的。亲情中,父母的关爱无微不至、悄无声息。对父母来说,亲情是三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付出、有求必应的慈爱,是榨干自身价值、哺乳孩子的任劳任怨,是在约定回家时间前一小时瑟瑟寒风中等待的坚定,是泊位停车之时关怀操心的殷切目光,是进家门前后的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是临出发前的大包小包、谆谆教导。

  亲情伟大而平凡,孩子们通常夸夸其谈者居多,躬行实践者甚少。纵览古今,不外如是,数见不鲜。唐诗宋词元曲,高谈阔论、壮志未酬者众,良辰美景、云朝雨暮者多,父母慈爱、颐养天年者少,何也?一个重要原因是欠缺感恩之心。我们往往一方面习惯父母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又忽视父母的养育恩情,甚至求全责备,放大缺点,嫌弃父母的啰嗦、叱责父母的过错。时间委实能淡化一切,但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主观上被淡化的心甘情愿和故作不知,客观上的屈服现实和精致利己,对现实卑躬屈膝,对父母颐指气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颠簸在时间的海洋里,须使自身的一言一行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莫让亲情的裂缝可悲地扩展成不可逆转的鸿沟。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

  每每想到父母已逾知天命的高龄,自己与父母相聚之日愈来愈短之时,心里就一阵苦楚。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相聚之时多一些陪伴讨乐、和善忍让,珍惜生命里为数不多的相见之日,纾解父母对老去的不安和焦虑,换位思考、及时行孝、奉养父母,报昊天罔极之恩,尽菽水之欢,杜绝“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不让亲人静默难过的场景布满历史的缝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