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读后感字
丝绸之路读后感800字
自地中海和黑海东岸至喜马拉雅山脉的这一片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的地带。虽然现今被视作一些边缘国家所在地,一个充满动荡、暴力的地区。这里,曾经却是东西文明的交叉点,是国际交往的中心。近日通过“拾光读书活动”阅读了彼得.弗兰克潘的《丝绸之路》,让我对政治、宗教、军事改变历史有了更多的理解。
19世纪末期,这个蔓延四处的网络才由一位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正式命名——“丝绸之路”(Silk Road)。
丝绸之路的兴起,表面上是源于西方人对中国丝绸、茶叶及陶瓷等商品的需求。背后更深层次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人们选择的是战争这一个直接而粗暴的方式进行交流。从经济物质上需求,到武力征服,欲望就是那个时代发展的动力。罗马帝国、蒙古铁骑,以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俄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及美国的兴起,都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这里中国是个例外,在整个世界大历史面前,我们国家更多像个看客。中国永远站在的世界的东方,我们更多时候做着贸易的输出全世界的货币用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流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下西洋等行为,都是文化输出及商业交流。这也正是,我国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幸存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世界发展历史中,信仰及宗教的作用不容小觑。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及伊斯兰教,分别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往往与政治相互依存,在公元4世纪,君士但丁大帝出于政治目的,皈依了基督教之后,以极大的热情大力推行该教,从而获得大量的支持者。而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更是宗教家、政治家及教育家的集大成者。源于印度的佛教,对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起到重大的作用,特别东汉时期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之后,佛教文化及儒道文化兼容并蓄,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之一。
丝绸之路读后感
古老的中国物产丰富,尤其丝绸在世界闻名。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开辟了丝绸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由此得名。也正是因为有了丝绸之路,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的物品和技术传到了国外,东西方文化发生交流碰撞,产生了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
这本书讲述了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和发生在各个朝代的有趣的小故事。它以一种很活泼的方式来讲历史,让我了解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海上丝绸之路》。当郑和的船队到达爪哇岛时,爪哇的东王和西王正在打内战,还误杀了到集市上做生意的郑和的随从人员,郑和并没有派兵攻击,因为一旦大开杀戒,其他国家会认为明朝是前来侵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郑和的政治智慧。当爪哇西王得知了原由,主动赔偿了明朝六万两黄金以赎罪。这也不难看出,明朝在当时各国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明清以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丝绸之路贸易全面走向衰落。
现在习近平爷爷倡导的“一带一路”,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得以重生。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交往的通道,也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我身为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丝绸之路》读后感1000字
“我突然意识到这正是我一直学到的故事西方政治成功、文化优势和道德胜利的歌颂。但这种历史观存在着误区看待历史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角度,而不只是从近代胜利者的立场去观察过去。”彼得·弗兰科潘教授(Professor Peter Frankopan)在他的历史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序言里如是写到。他如是说,也如是做了。作为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他站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回溯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区别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用洋洋洒洒二十五章,为我们生动系统地展示了两千年来这片流着奶与蜜的天赐之地是如何影响整个人类文明走向的。
在海斯、穆恩和韦兰共同撰写的《全球通史》这部书里提到,中东地区作为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因各部族人类的频繁交流而最早发展出农业、文字等人类文明的象征使而其成为一个不同文明交汇的中心,弗兰科潘教授以其为主视角进行推演。故事的开端是以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帝国为开端的。自此之后,中东见证了古罗马、阿拉伯、蒙古、奥斯曼土耳其直至日不落的大英等一个个帝国因作为欧亚非的贸易中转中心而兴盛、因其难以控制的地区稳定局势而衰亡的历史变迁。之所以其难以控制,是因为不同的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此地控制权的争夺。无论是古罗马对于基督教兴起的镇压,天主教国家对阿拉伯发动的十字军东征,蒙古人的横扫六合,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还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四次中东战争以及近三十年“民主的灯塔”在这里的军事行动,无不蓄意掌控这里无限的财富。唯一的不同是古代人们觊觎的是往来不断的贸易所带来的滚滚财富,而现代人们所渴求的是流淌在它地下深处的“黑色黄金”。
每一次争夺都伴随着帝国的兴衰,也在人类整体的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古罗马人最终没能剿灭耶稣的信徒,反而借由她自身的影响力打造了人类最大的宗教;天主教的国家没能把占据圣城的异教徒赶走,却因从此处掠夺回来的大量保存完好的古籍寻回了曾经遗失千年的古希腊,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火种;蒙古人为欧洲带去的不只是杀戮和黑死病,还有空前的安定和繁荣的欧亚贸易网以及对“黄金浇顶,金砖铺地”元朝的无限渴望;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之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盎格鲁撒克逊的海盗们为了开辟通往“传说中”的中国和印度的新道路,不仅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也制造了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原住民几百年的噩梦;从电气革命到今天所喷涌出的每一滴石油,都牵连着大国的博弈和当地人民的血泪。。。。。。读罢,不禁令人感慨作者知识之渊博、推演之严谨、行文之优美,也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观察世界的进程还能有如此一个角度,另有风景。我们曾因近代的屈辱而囿于以西方为中心的近现代文明史观念,读罢此书惊觉世界的中心可能从未改变,虽然她曾被我们忽视了很久,但她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这个地球上最强的力量轮番登台,一决高下。
如今,我们也走到了发展的新阶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习主席“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为我们自身,也是为人类的前途命运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正如作者在本书的结尾所说,历经了百年的动荡,中东或许将回归她最初的角色——那个迎八方来客,送四海宾朋的世界的贸易站。虽然她是否能成为世界的中心还犹未可知,但或许她可以终于不再被单一的强权所操弄,成为真正的和平且繁荣的“应许之地”。(覃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