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读后感
东京一年读后感
花上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蒋方舟的《东京一年》,别人一年的生活,变成文字,原来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日本,一直是一个很想去的国家,比如名古屋的机场,镰仓的火车,四国的山和濑户的海;但蒋方舟说意大利没有使歌德变成一个真正的新人,东京也没有,但它们把我们变成了更像本来应该呈现的样子。
我们总是在看别人的生活或者别人创造的生活,才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无比冗长和平凡吧。
蒋方舟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天才少女的形象,可笑的是她已经自我告别,我却还保持着说再见之前的样子。偶尔看看一些文笔,记忆力比较差,文化素养或许也不够高,至今竟然没有真正能够记住的。但看《东京一年》的时候,满心都是欣慰,也许一直以来看的多数是更久时代的文学,当看到“耽美”“特朗普”等等都会非常亲切,然后油然感叹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人在认真写作,在自我反省,在向内种出希望,游走在各种艺术中去讲述和编制房子。
停留最久的一个故事是蒋方舟去参观“黄房子”写的,梵高和高更住在一起的那几年,强者看似在上风游走,但高更却实在受不下去而不告而别。蒋方舟说自己是梵高,其实我也是,渴望别人的赞同,自己把自己搞的卑微,在自怜中消耗自己和他人。蒋方舟说她害怕与别人生活,将别人变成高更,依附他人成长,榨干对方的耐心和善良;仔细想想,那么两个梵高呢,不过也并不可能,世界上总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强势与不强势总是相对的。梵高割下一只耳朵,自我终结,艺术不会消亡,但总会暂停。他们彼此的画的椅子中,高更给画上了金黄的向日葵,这是的怜悯和尊重吧。
另一收获是看到了许多的好书推荐,蒋方舟会能够很明确的说出喜欢与不喜欢,我在文字这一方面的造诣很浅,他们都似乎内化了,但不知所踪,所以也就什么也说不出口。
而且一直对三岛由纪夫感兴趣,但很怕自己读不下去,还有俄国的几本大部头,近点的方方和阎连科,更多的诗,都还在藏灰。
阳光透过门口的榕树,打上些龇牙咧嘴的形象,夏日更长,人生正好。全部的忧伤,也不够攒起的一把水,八月未央,人生还长。
东京一年读后感1000字
知道蒋方舟这个名字,始于初中看的《疯狂阅读》。我一向很欣赏中国当代女作家写的文字,从三毛、雪小禅、一路开花到七堇年、安妮宝贝再到笛安、盛可以。但蒋方舟的书,从未读过。
《东京一年》这本书,是大四的时候在掌阅书城知道的。由于对在日本生活的向往将其加入书单,最近开始翻看。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对这本书是有失望的。书由作者的日记和短篇小说《雨男》组成。但这不是一本生活随笔,而是一本杂文集。通常我所以为的日记是记录事件、发泄心情的载体,但《东京一年》里的日记显得更有思想力。
蒋方舟前往东京生活一年,是源于歌德。1786年,在魏玛生活了十数年,身兼要职的歌德由于创作热情被工作消磨,决定放弃一切逃往意大利,重新寻找自己。蒋方舟也逃离了“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来到了东京。
但东京是冷漠的、排外的。不会日语的蒋方舟在东京过着被隔离的、真空的、孤独的生活。“认真也是孤独的结果”,为此,她需要把每一件事情都想得更长远以填充自己的生活。
在日记中,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美术馆。美术馆是个有些神圣的地方。它静,并且追求思想的碰撞与松弛。蒋方舟通过画作去讲述画家的生活和心境,并思索当下,行文也极具想象力,有很棒的观点。很羡慕具有艺术鉴赏力和思考力的人,我对于艺术作品只会陷入呆滞。
不得不佩服蒋方舟的阅读量,还有她的讲述力。日记中有很多篇章更像是读书笔记。我猜那些书应该也是东京一年间读下来的书。她用很简练的语句讲述着川端康成、向田邦子、远藤周作笔下的人物,却十分生动,很容易让人产生阅读欲。日记中还穿插了江绪林老师的自杀事件、日本人对于性的推崇以及爱情、写作、生活、未来的种种思考,每一个观点都极其具有深度。
但蒋方舟七岁开始写作,顶着天才少女作家的名头一路顺风顺水,,却并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除了散文《审判童年》)。东京一年的生活使她“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那么,然后呢?与她同一时期的韩寒和郭敬明早已有了更多的领域,而她始终坚持在写作的岗位上。我不知道她的现状或者更多关于她的事情,但我希望她能创作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歌德也好,蒋方舟也罢,逃离的生活我也有过。大二下学期,与室友关系破裂、把精力投入到无聊的课本和不感兴趣的会计学上的我,决定搬到校外独自居住。将近一年的校外独居生活,我慢慢放弃了课本,逃掉几乎所有的课。蒋方舟的一段话很适合描述我那时的状态,“本来这是很好的可以“思考人生”的阶段,但我也知道在异国的人生是短暂而不真实的,思考也是一种徒劳。于是彻底放松,放松到了麻木的程度”。那段时间,我大概是不带感情地在活着的,我感受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吃各种以前从不舍得花钱去吃的东西,加入学生间自发组织的狼人杀社团,留长发。那时候的生活于我而言,像是一场救赎,也像是迈向深渊的迷茫。
我是沉沦于那样的生活的,只是后来被辅导员劝回了宿舍。我告诉导员在校外住我可以获得更多成长,但导员回了我一句在宿舍住就不行吗?唉,不是一路人,但也不想让她难办,就遂了她的愿。
歌德写信给他的母亲,说他将变成一个新人回去。我在逃离的生活里也变了很多,重新思考自己,后来做了冒险的决定,去了北京。
说是变其实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变。蒋方舟得很好,“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叶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