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改变了我对经史子集的认识,是一种的颠覆性认识。以前认为《论语》、《道德经》博大精深,类似于武功秘籍,常有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些评价是在特定环境下,不论一语概之,放在当下,有点夸大其影响了,诸子百家学说也是时代历史环境的产物,在哲学层面,有思路的借鉴意义。
接着上面说,无论人也好、文化也好受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环境的一种产物。按照本书的观点,哲学终究还是为人、社会服务的,人要达到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要么改变环境,要么调整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环境融于一体的状态,现行的理论指导都是提倡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因为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要改变环境,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孔子到七十岁时,可以从心所欲,而所做的都合于规范,他的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可以顺乎自然,这是圣人在心灵修养上的阶段。在现实世界中,根据不同的环境,而且还有大、小环境的区别,可以审时度势,再做选择,重大选择不能不重视环境的变化趋势,还要尊重客观规律。
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掺杂想象和迷信,人不需要宗教化,人必须哲学化。哲学是研究客观规律的,符合事物发展,所以这是必然的趋势。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一致政府的政策措施都是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这是中国农业社会背景决定的,历史上的读书人通常并不亲自耕地,但他们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
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在各种变化的底层,事物演变的法则并不改变。人如果懂得这些法则,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是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骄傲就是一个人的进步已达到极限的标志,他是任何人要力戒的事情。社会随情况而变化,情况变了,典制和道德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如果不随之而变,就讲格格不入,变成认为的桎梏。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我喜欢买书,但不是爱读书的人,每次读书都是虎头蛇尾,一旦不能一气呵成,就从此搁置了,于是家里、办公室到处都是看了一半的书,或将书翻扣着将封面封底统一向上,或夹个书签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论书籍更是如此。要“照镜子,正衣冠”,我应该老老实实承认,每次写个人评价“能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其实是撒了谎的,对于我这种说假话已经近乎习惯的人,的确应该“红红脸,出出汗”好好进行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儿子读高三,经常会在网上买书,中学封闭管理,无法收快递,地址常常留我的。鉴于此,我比儿子早一步接触到了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气格外好,太阳暖暖的照着,大院里的银杏树叶子飘落下来,一地金黄。水池边的长椅被晒得暖暖的,四周静悄悄的,应了一句俗话太平时代“连午后的阳光都是安宁的”,我干脆坐到长椅上,打开快递包裹拿出《中国哲学史》,四周一片静谧,内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安静乃至干净,“一篇读罢头飞雪”,不知今夕何夕。我这样一个无知的躁动者,第一次与冯友兰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对望。
不得不说,《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读物,它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思索人生。
冯有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构成某种哲学的特色。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有着众多的门派和不同的发展完善阶段,在中国,哲学与人人有关,中国哲学支撑起了中国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人的感情倾泻出来,保持恰如其分,达到“和”。“和”来自“中”,“中”又是“和”所必须。这个思想适用于表达人的感情,也适用于表达人的欲望。每个人的行为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平衡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有些事情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也必须要去争取,没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仅仅是人生过客,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应当通过努力来成就自己。而现实的欲望常常让人疯狂,不择手段让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等等各种财富最大幅度的增长,或以自己拥有的各种权力为荣耀,争一时之高下,此刻,是否应该静下来想一想为了什么?那真是我们想要的吗?富贵也好,贫贱也罢,只不过或无或有的一块墓碑而已吧!
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哲学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记得有一次在领导宴请西班牙客人时,席间听到这位客人说,中国的问题是“管了太多的穷人,所以富人的负担很重”。此刻,这个问题用中国哲学观点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是“仁”,这个“仁”就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基础—“王道”,中国需要富强、渴望富强、离开了“富强”国家便会陷入积贫积弱,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惨痛的经验教训,但中国的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富强”所能解决的,把富强建立在王道的基础上,实现王道与富强的统一,才是更高层次的富强。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如果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
此文有感于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杜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