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读后感字
梁启超传读后感800字
闲暇之余翻看了作家解玺璋先生的著作《梁启超传》。本书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我读完这本书后,感悟颇多。
梁启超的名字我最早是从历史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这个事件中知道的,为了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清朝末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领导了向西方学习的改良运动。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虽然失败了,唤醒和影响了中国的进步青年,为以后其它中国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在清朝末年,中国外受西方列强瓜分,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中华民国这段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他唯一的心声希望中国强大,正如他发表的文章《中国少年说》也反映了他的改变中国现状的愿望。
梁启超在中国清末及民国不但在政治舞台上有声望而且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所以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他培养出了儿子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及思想和学术影响了蔡锷、蒋百里等很多人。
,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学习梁启超先生的爱国精神,生活中做好一件件小事其实也是爱国精神的体现,我们还要学习梁启超先生热爱学习的精神,正如他热爱学习才有那么多学术著作,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锋)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是2012年9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本书共计110万字,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梁启超及其家庭,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情形,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作者本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没有资料,宁可放弃,绝不妄言”的精神,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孙中山、胡适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本书的撰写很有特点,没有用教科书式的编年体,而是从梁启超的童年经历和家庭教育,梁启超和他的朋友、学生相关事迹来写,脉络依然清晰,本书以梁启超和康有为、孙中山、胡适等人的联系展开叙述,让我们清晰的了解了每位伟人的各自故事和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追求、迷茫、困惑与理想,但在事件的理解方面容易让我这种对历史不清晰的人一知半解,书的内容也因为大量引用梁启超的古文著作,显得太专业、学术味道过重,我本来看书就慢,每句话都要看的清清楚楚,文章篇幅又很长,看完全书实在是一次修炼。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第一次了解梁启超是初中历史书上维新变法中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梁”,后来就是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富有激情的文章,只知他是一位伟人,却不知他因何伟大,我带着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目的来读这本书,但还是想从梁启超来写,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关于梁启超的教育理念讲义理重名节,内圣外王。梁启超出生在一个半耕半读的书香世家,其祖父和父亲皆是教书先生,当时家里良好的书香氛围和严厉的家庭教育对他一生的成长、还有对孩子的教育都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无论是祖父梁维清的言传身教还是父亲梁宝瑛和母亲郑夫人的淑身济物,都是在用心进行亲子教育,父亲虽是一个普通的村里教书先生,但他不辞辛劳的感化民风,帮助茶坑村民戒赌,带着孩子化解村民间的械斗世仇,是为仁,祖父经常带他亲临古战场忠烈就义之所,讲述亡宋将士事迹,讲到激烈处愤恨不已,“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画面跃然纸上,是为义,都体现出了梁家深厚的儒家思想,为梁启超的教育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梁启超对待教育,无论是家教还是社会教育,他认为要启迪民智,知识教育是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最重要的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培养,“一个人成为了人,有的知识越多越好,一个人没有成为人,有的知识却是越少越好”。他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尽可能的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良好家庭环境,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和个性都进行认真的分析,教育孩子要把自己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用来报效祖国,培养出“一门三院士”“满门俊秀”,即使孩子都不在身边时也经常书信沟通,为孩子的事业婚姻出谋划策,开明的给予引导,把父亲的角色做的面面俱到。
关于梁启超的生平所为以天下为己任。1895年,清王朝靠洋务运动求强致富的中兴美梦化为泡影,耗费巨资建立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的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如李鸿章所说“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梁启超早年追随师父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乃至维新变法,他认为只有变法才能改变旧中国的落后,才能为中国求得富强,后来变法失败逃亡到日本,仍在写文章企图唤醒国人,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梁启超作为最早接触到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敢于践行理念的勇气一次次触动社会的神经,他的每一次振臂高呼都牵动着大众的神经,作为近代中国的思想领袖人物,他在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上的作用是令人叹服的,作为一位学术大师,他无疑为中国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组织公车上书、参与戊戌变法、办时务学堂、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搞启蒙、传回引燃五四运动火种,梁启超的一生都满怀赤子少年心,苦苦探寻着关于救国与强民、自由与法制、东方与西方、教育与学术等问题,不断为时代进步与国家存亡上下求索。
关于梁启超的历史评价对错皆由心。关于梁启超的评价有很多版本,褒贬不一,作者撰写这本书也有为梁启超正名的意图,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最多的指责就是梁启超的“善变”,特别是思想倾向上,基本上有着这么几大阶段办报社启蒙——维新变法改革——倾向暴力革命——保皇并试图勤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拥袁而反袁护国——专注学问与社会教育。其实梁启超对于自己的“善变”早有认识,他认为“变是因学识层累叠进”,他的“变”并不是变宗旨、变目的,变的是方法,是“随时与境而变”,,凡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凡有益于国民的思想,他不惜“屡变”,他不变的是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刘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