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读后感字
岳阳楼记读后感800字
时节如流,物已不是人亦非旧。飘零外乡,常为异客而不得归。予不禁神伤,感斯范文正公“去国怀乡”之句,叹自身之孤零,悲世事之无常。黯然销魂,遂生隐逸之心。羡首阳之采薇,慕南山之撷菊。向之而不得,故无所适从,不知其路。于是求之于师,师言汝常以杜、范自居,何不读其文哉?遂再阅范正公之《岳阳楼记》,不禁思索,遂作此文。。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庆历四年,范文正谪郑州令,寻知杭州、青州。新政受挫,振国之措依继而废,范公年亦老矣。而吕、夏等辈趋炎附势排除异己,于是庙堂之上碌碌无为者有之,阿谀奉承者有之,贪墨无度者有之,贤臣遗于野,进取失仪,刑法失度。外辱于夏、辽,内困于财、费。积贫积弱,所谓太平者,镜花水月耳。
夫谪贬者,或黯然销魂,或怨恨时运,或感慨己身,或纵情山水,而范公与之异甚。其持匡天下之心,怀救世之志,未有易也。“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虽体乏而不止,虽贬谪而不息。
遂应滕子京之邀,作《岳阳楼记》与之共勉。以岳阳楼阴晴之变化,喻人世之沉浮荣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展现其心态与志向。感人肺腑,千古传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予不禁有所惑,既人生乎天地之间,死生无定,荣辱无常,岂无感耶?事之祸福相依,祸则感极而悲,福则喜气洋洋。若强以束之,则悲愈悲,喜愈喜,岂可终焉?且夫人世之短暂,俯仰之间已一轮回,何不放浪形骸于天地,纵情释怀于己身,以致逍遥哉?
然则天下之忧乐何解?以求己之逍遥,而众生困苦,则隐之何安?以求己之超脱,而世之困顿,则退之何义?一人尚如此,况天下众人乎?于是予有所得焉。夫孔子欲拯天下,兴礼以游列国,未得用,而未见其隐;屈原欲救楚民,直言以谏怀王,未得纳,而未见其退;杜甫欲正时弊,著文以正风俗,未得果,而未见其止。非其无感也,而心怀之于天下。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文正无悲无喜,亦悲亦喜。所悲喜者何?天下苍生也。于是予有所愧焉。余之起伏者不过沧海之一粟,而以物悲喜,常有所得失,是以心不正意,言不正行。何以天下为任?且夫身躯有所尽,情意有时绝,而世德之无穷,可洞时空,此岂非真隐耶?遂知古仁人之心,在天下也。于是豁然开朗,再无嗟叹之意。
《岳阳楼记》读后感800字
万事俱兴,重修故楼,岳阳楼宏伟雄壮,洞庭湖绵延不绝浩浩荡荡,令人感慨万千。阴雨连绵使人忧伤,明丽清朗又使人喜气洋洋,变化莫测,趣味无穷……但这都不是作者的登楼观望的感想,前者因单纯的天气变化就改变了他观楼的心情,而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便是作者所信奉的。在文章的作者还表明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指人心神专一,专心致志,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比如当我们考砸的时候,不应当灰心丧气,因为这只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起到消极作用。我们应当积极面对错误和不足,看淡分数,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让他们影响我们的前进的步伐。还有运动类竞技的本质不仅是身体素质,更是心理素质,你能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兴奋,提起精神努力追赶吗?这是对运动员们最大的考验,也就是我们的“女排精神”,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依然能扭转局势,永不服输的精神,是我们的骄傲!就像作者范仲淹自己一样,虽然屡次遭贬,但依然秉承自己的原则,正直无私,清正廉洁,从不溜须拍马,欺上瞒下,他还把自己的钱财都用来帮助贫苦百姓,购买义田,身无长物,自己却贫苦一生,都没有财务来办丧。
这也体现出了他为官的另一个准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永远把百姓人民放在第一位,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其被贬在外时依然为百姓着想,三年后才复官,仍“不知悔改”直言不讳,又遭贬。他的这种精神十分难得,屡战屡败,却依然勤勤恳恳。不像很多人都避讳官场黑暗,隐居山林,过上了清闲无忧的生活。而范仲淹却心怀天下,不愿独善其身,敢于正视苦难挑战,不同于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如名人传中提到的英雄式人物应当是发现世界的真实面目并且热爱它,而不是逃避它,就像贝多芬一样,遭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各种打击摧残却依然为给人们带来欢乐而奋斗着,有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范仲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篇佳作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辞藻,更在于其深刻的思考议论,而岳阳楼记都做到了。贤士名人各种各样,都为人们称颂,有退隐山林游山玩水的洒脱人士,也有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千古忠臣,但我认为后者略胜一筹,因为这是一片诚心,忠心耿耿的人为社会做出的自己的努力与牺牲,也是一种层面上的“舍己为人”。(冯雪菲)
岳阳楼记读后感
弥漫着风雨的岳阳楼,好似在翻滚波浪中依旧振翅飞翔的海燕;明媚春光照耀下的岳阳楼,却又好似笑逐颜开的小姑娘。欣喜和无奈之情交织、碰撞、升华,情随景生,情景交融。
读起范仲淹的传世佳作《岳阳楼记》总是有种跌宕起伏之感。它的美不仅仅是因描绘了横无际涯的景观,浩浩汤汤的湖水,更是因作者超然豁达的人生境界和源自于心的呐喊。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精神追求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世拯民之志,让人不得不叹崇高与非凡!
作者通过“迁客骚人”在观赏迥然不同的景象时所产生的差异心境,证明环境是影响心情的重要因素,情绪波动为人之常情。随即作者又巧妙地转化和驳论,将“古仁人”所具“或异二者之为”的心境做出精警深刻的阐述,拥有超越功名利禄之心、超越荣辱得失的胸怀,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维虽隐居于世却仍怀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乐观与豁达;苏轼被流放到布满瘴气且杀机重重的岭南,他没有唉声叹气反而写下名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种淡定与不惊应该和范仲淹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有相同的胸襟吧!对于少年的我来说,学会宽容、学会悦纳自己,平静地看待世界,坦然地面对得失,只有轻装上阵才能绽放精彩。
在今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就在我身边。是他---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我神州大地时,84岁高龄的刀马老将眼神坚毅、语气坚定地提示人民“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他让大家不要去,自己却披荆斩棘,率领医护冲向了前线。航班无机票,高铁无硬座,他就挤在餐车里,那张靠着椅背休息的照片让多少人动容、泪目。前方是病毒、是恐惧、是死亡,但在他眼里,前方,是被病痛折磨的生命。他苦苦寻找着战胜病毒的良方,仅凭着微弱的光芒也要誓死把天地开创,他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国的脊梁。这刚正不阿的医者仁心,英雄相惜的侠骨之情,洒泪苍生的啜泣动容,不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写照吗?
凭借着千古名句我记住了岳阳楼,记住了范仲淹的忧乐观。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登上岳阳楼的顶层,凭拦远望,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尽收眼底,细品着范仲淹喷薄而出的感慨,风朗气清的人格,此时盎然的诗情,精美的辞彩定会涌上心间。(韩瑾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