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字
《围城》读后感800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围城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初读《围城》时并不解其中之意,只是想一口气读完,看看情节到底是如何发展下去的,方鸿渐最终有没有和唐晓芙邂逅......多年后再读却有了更深一点的感悟。
《围城》主要写的是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唯一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当时的海归方鸿渐为主线,围绕他的爱情,亲情,友情,事业等展开。书中的语言非常幽默诙谐,在谈笑风生中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并讽刺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书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虚荣得有些懦弱,迷茫得无所适从。留学直至回国,假的文凭事件在他的内心掀起轩然大波,羞愧不堪更是不必细说;与苏、唐两位小姐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将他掷入谷底;三闾大学不愉快的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由流言蜚语和自欺欺人促成的与孙柔嘉的婚姻又以失败告终。命运多变却又琐碎得似乎不足挂齿。
细思之余,却又忍不住去同情他,关切他,甚至于在他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方鸿渐的生活注定困囿在围城里,不论是感情,婚姻还是整个时代赋予他的精神根基。民国二十六年,他回国。抗日战争翘足而至。这一代的部分所谓的青年是麻木的,他们苦困在自己的'围城里,无法逃脱。在不断的绝望中又生起希望,仿佛夜里的昏睡。“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品。”方鸿渐是“困死”的一代。可是,围城又岂止困住了这一代,它困住的将是几个时代。
人生的围城究竟是什么呢?“围城是理想的升腾和破灭的永恒循环。”有人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围城是我们近乎固执的追求。婚姻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龙子里面的鸟想飞出来。”何止是婚姻,任何事物都能成为句子的主语。小说里,方鸿渐对高学历带来的荣誉和对唐晓芙的追求等等,不论无奈与否,结果都是身心俱疲。对于很多人而言大城市安放了灵魂却没有安身之所,小城市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却又无法妥善安放灵魂。于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仿佛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如若我们正身陷围城之中也愿不孤傲避世,不逢迎屈就,知世故而不世故,活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围城读后感范文1000字
以前总听说围城,今年自己进入围城的第四年,也想看看到底钱钟书怎么描写他心中的围城,所以赶上当当网打折跟着很多书一起买了《围城》这本书。12月用了20几天读了这本书,还要感谢期间培训所以能够提前看完。
这本书讲了方鸿渐从留学归国到走入婚姻的整个过程。大背景是抗战前期,国家动荡不安,可是说来也怪,爱情啊,婚姻啊好像从来都不会因为什么战争或者国家情况而受到影响,在战争中的人们依然会萌发爱情,依然会结婚。说回这本小说,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还是单身,我认为他的道德标准有问题,所以才会和已经是别人未婚妻的鲍小姐春风一度。这一点上可能男人都差不多吧,毕竟男人多数都是视觉动物。,遗憾的是,鲍小姐也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否则,方鸿渐会不会被未婚夫哥给做掉也是不得而知的。后来苏文纨竟然爱上了他,可是男人对于没有任何征服欲的事情可能是缺乏兴趣的,即使苏文纨家境再好学历再高,最终他也没有选择她。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唐晓芙竟然是方鸿渐的菜,无奈因为苏文纨因为方鸿渐的“懦弱”,阴差阳错两人并没有走到一起。和方鸿渐结婚的竟然是孙小姐,可这个人才认识不过一年,方鸿渐也并非非卿不娶的爱着她,两人的结合也好像是命运的捉弄似的,其实谁也不怎么喜欢谁,却协手走入了婚姻。现实中,又有多少都是这样的情况呢。不是爱,觉得还合适,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结了婚,婚后意见不合、三观不合,柴米油盐竟是错,各种吵架相伴,结果消耗了两个人的能量值,消耗了婚姻的能量值,有的吵一辈子,有的半路解散了,有的将就着还在过。婚姻中可怕的可能还不是出轨,而是不爱。
小说中说围城就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来”,我想想进来的外面的人,都是因为想象围城里有一个人能够解救当下孤独的自己才会憧憬进入的,而里面的人,因为太多的鸡毛蒜皮,生活很多时候过得一地鸡毛,于是其实也羡慕着外面的人。
曾经有人说,婚姻中有100次想要掐死对方,有101次想要放过他。婚姻其实是一个大命题,里面有很多学问的。很多人只是走近了、走入了,却并不总反思,遇到事情了冲动占据大部分,理性倒总是躲起来。婚姻中鸡毛蒜皮是常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再加上一个娃,好戏开始。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没有资格评判的,只有都经历了才会知道其中的道理和隐喻。
婚姻中有七年之痒一说,现在听说变成了三年之痒,可能因为当下年轻人都是速食爱情、快餐婚姻吧。为何会有“痒”的时候呢?三年也好,七年也罢,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遵循着远香近臭的道理,在一起久了可能就会有厌倦的时候,何况夫妻日日在一起。如果出现了那个时刻,怎么办?离?不能那么草率。要像遇到病症一样,去治疗它。
围城很大,我们每个人要用爱去充实它,围城也很小,一定要悉心呵护。
《围城》读后感1000字
早些时候看到过一句话,“关于中国人,最透彻的小说就是《围城》。”以前还不太懂,《围城》何以受此评价,读完发现这话不假。围城不单纯是呈现给读者一个时代,一个故事,更多是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涉及社会关系的种种。小说里,方鸿渐随赵辛楣去到三闾大学教书,置身于一个纷繁混乱的围城。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的假博士;有高松年校长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实则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浅薄猥琐的小人。,小说正是社会的剪影,各色人勾心斗角、互相倾轧,让读者时不时陷入沉思。我是个读书有些功利的人,这本小说中好些文字却硬是拉着我停下来慢慢思考,文字深刻得读起来像是针刺在心上,良久才是锥心的疼。比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女人不必学政治,而现在的政治家要成功,都得学女人。政治舞台上的戏剧全是反串。
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这本书折射的道理也是十分深刻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工作是一座围城,人生更是一座围城,这本书不断使这些围城更加清晰。人生本来就是一座大围城,谁都逃不出无尽的压力与束缚,永远要在这无形的围墙下过完一生。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不断的进城出城,他想从老式封建家庭的围墙中挣脱,可是他又离不开父母的经济支持;他渴望踏入地踏入了工作的围城,进入三闾大学,但那里的狡诈与虚伪,使他又逃离;方鸿渐与孙嘉柔结婚后他进入了另一所“围城”,孙小姐“千方百计”地嫁给了方鸿渐后,她的挑剔,她的心机,她的虚弱,她的势力,渐渐都映在了方鸿渐眼里,而且两个人不断的争吵,矛盾积攒的越来越多也使方鸿渐厌烦了这段婚姻。
我觉得方鸿渐不仅仅是方鸿渐,他代表的是一类人,我甚至觉得他代表着所有人,“被围困的城堡,城里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冲进去,城里的人想要逃出去。”人生就是一座围城,我们进而出,出而进,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乐此不疲,走完一生。
合上书,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听到响起的钟声,我不禁思考着,他俩还能和好如初吗?我想应该回不去了吧。(杨雍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