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字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姜佳祺)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
之所以读这本书,一是因为想学习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二是因为作者是林语堂,是一生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我想文学大师写出来的人物传记必定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
作者通过四部分来展现苏东坡的一生,第一卷童年和青年;第二卷壮年;第三卷老练;第四卷流放岁月。每一卷中按主要事件节点来分不同的章节描述,大的时间线里有时候会打乱年份的顺序,稍觉混乱,整个框架是清晰的。因为这本书是以英文写成再翻译回中文,所以可能会有些偏差,有的词语并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本意。
林先生文采飞扬、文笔优美,想像力丰富,在结合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更丰富了事件的细节,把人物刻画得立体、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苏东坡就是他脑中的形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也对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其实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为增强国力,也是想要减轻农民负担,只是在执行过程出现了偏差。我们需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苏东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脑子里仅有的那几首诗中“大江东云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气磅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迷茫惆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恣意豁达。而对于他人人的经历、这些诗词的由来却知之甚少。读过这本传记后,了解到苏东坡少年时的才华横溢,书中评价他十几岁时已经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才气已经超过自己的父亲苏洵。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盛名于天下。之后走上仕途,但因生性耿直、不畏权势、处处为民着想,所以在王安石变法时针对变法中出现的一些过激的作法,极力上书陈词表明立场,也得罪了当权派,而政治上的争斗从来是不会停止的,他如一棵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小草,在历史的洪流中漂泊,时而得势时而又被打压。但凡他改变一下自己的处事风格,命运或许就有很大的改变,像弟弟苏辙一样少受许多迫害与苦难,但性格是注定无法改变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遇有不如意之事,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生中数次被流放,可能是被流放次数最多,流放得最远的官员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才能激起他丰富细腻的感受,才能写出如此多风格迥异的作品。
1060年苏轼于福昌县开始起仕途的起点,任福昌主薄,1065年,苏轼入开封府判登闻鼓院,一年后苏洵去世,丁忧三年。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时间为三年。1074年,苏轼升任密州(今登州)知州,第一次成为地方主官,不仅政绩斐然,还在密州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篇章。1077年,苏轼改知徐州,任知州两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任知州,到任后不久“乌台诗案”爆发,上任不到三个月就被下狱,1079年底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仕途及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极度苦闷,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召赴汝州但并未就任,1085年改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但仅四个月就再还开封。1089年,苏轼自请出京,以龙图阁学士任杭州知州,第二次到杭州为官。这一次,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设立三塔,建设苏堤,留下了深深的足迹。1091年,苏轼被召回朝,但不久就又被贬出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涯。1091年,苏轼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1092年改任扬州知州,不到一年又被召为兵部尚书,1093年9月又出知定州,1094年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还未到任又降一级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今广东),苏轼终于被贬的远赴岭南。1097年,苏轼又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即今海南儋州。苏轼将儋州视为第二故乡,在此留下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诗句,苏轼在儋州共三年时间,将人文与教化撒播到了海南,在他的教导下,海南出现了第一位进士。1100年,时年六十五岁的苏轼携家眷返回神州大陆,先为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仅两个月又改任舒州团练使、永州安置,未到任即遇大赦为朝奉郎,1101年于北归途中去世。(这一节是网上找到的资料,读传记的时候因翻译问题有的节点不太清晰),这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灿烂辉煌的一生。苏东坡的学识名满天下,学生也满天下。
在本书的原序言中,作者表明了自己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他写传记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若一说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我想,写传记要因为对这个人物有热爱之情,这样才能有兴趣去全面地了解他,也要有客观的评价,不能全部以自己的感情来做评判,要公正、合理、尊重事实。
喜欢一个人可以与他的作品共情,林先生说能“从他的笔端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你是不是也能从XZ的歌中感受到他情感之弦的振动呢?有怦然心动,有怅然若失,有相互拉扯,有会心一笑,有炽热、有平静、有得到、有满足。(徐来)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500字
三百多页的《苏东坡传》终于合上了一页。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得最仔细、最认真、最走心的一部书。当看到“终了”两个字时,一代文坛巨匠的陨落,将在绵延的历史中慢慢述说,痛彻心扉、啃食心灵。虽然是时隔千年的旧事,虽然一切已然作古。但我依然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逆行者、诗人、医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一直想用自己最直白的语言来写一篇读后感,不想引用书中过多的段落,完完全全是我的真情实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已朗朗上口,过目十几年不曾忘记,随后“大江东去……”的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重情重义,又为我所知。甚觉美不胜收,却仅觉上口而已,并未入心。之后应朋友之约,在当当网书降价打折时,立刻心动把此书买了下来。后一年多因胡乱忙碌而束之高阁。然此次疫情突起,有幸沉下更多的时间来吃掉之前未碰的精神食粮。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已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对这本书竟如此兴趣,任何旁事、杂音丝毫不为动,只一味沉浸在书中。我了几点原因。一是东坡先生的喜山乐水的性情深深地让我达到共鸣,许多描绘山水田园的诗句朗朗上口,拍案叫绝。二是其为人正直和善、不佞权贵、爱民如子、文思奇妙、以苦为乐的性情让我深深为之着迷。三是重情重义,对已经死去十年的亡妻仍念念不忘,悼念之诗让人深感落泪。对陪伴他一路坎坷、颠沛流离、苦乐无常的妾室朝云,爱护有加,一路相伴相随。更是情深义重。夫妻唱和为乐,为后人所颂扬。
一本好书可以净本清思,洗目正冠,我觉得此书恰恰可以做到。
书中有段话描写苏东坡的性情再清晰不过了:“苏东坡在奸党当政时,因为苏东坡太过突出,所谓树大招风,是被打击的首要对象,因皇帝爱才,所以才免一死。而在同党当政时,他依然失败。不是他不才,而是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而政治这台戏,对于有此爱好的人是很好玩。但对于苏东坡这样的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权威与虚荣,认为并不值得。他的心也根本没有放在政治游戏上。他本身缺乏得是很惨的。而倘若他有意,凭借他的聪明和皇帝老师的便利,想得到权利的巅峰简直是相当容易的。”,这也是我对这个伟大的人物的一种钦佩之情,一种敬仰之意。
苏东坡两次被贬,多次陷于囹圄之中,几次差点丢掉生命,幸好由于他的正直、爱民如子的善良和文风高雅的人格魅力让世人所敬仰,所以无论被贬谪到什么地方都有好心人去帮助他。这也是好人好命的最直接表现吧!
说到苏东坡的好,本书所列不胜枚举,且说一二,一则是杭州水患由来已久,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来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连上六道奏折,并且倾尽家财,建堤修坝。二则:是被贬到惠州以后已为庶民,可看到老百姓被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依然靠自己的影响力来通过朋友上书朝廷。之后为百姓治病、不徇私情更是可圈可点,这种精神实在是人中之龙啊!
书中有段话: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虽自己极具名望,但仍与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匹夫匹妇相往还,丝毫无骄横傲人之色。为人谦和。幽默风趣。所以,可见他头顶西瓜在田地里边走边唱,为邻人所不生,为世人所喜爱。这对苏东坡先生的评价可谓是入木三分啊!
,我也用本书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文字: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