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字
《八佰》观后感800字
如果说《1917》是偏向于个人英雄主义,凭借着一个人的英勇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传达了正确的消息。那么《八佰》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力量、民族力量,这种力量更有震撼力,也更能触动人心。
抗战中的上海,已经几乎沦陷,被困在四行仓库中的四佰多名中国士兵是这个城市的防线,如果他们失守,上海便真正的沦陷了。
隔着一座桥对岸的租界是一番景象,有歌舞升平,是美好的天堂。也有很多心怀国家危亡的各界人士,他们心中有着无奈、有着失望,更有着对中国士兵的期许。
日军扬言三小时之内攻下四行仓库,想要击溃这上海的一丝反抗,当日军试图通过工事摧毁墙体,让仓库中的中国士兵失去作战的阵地。紧要关头,有人身体上绑了炸弹,开启了自我牺牲式的爆破,去摧毁日军的工事。紧接着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士兵排成队,身体都绑了炸弹,只留下自己的姓名,然后就为国献身了。
不禁让人发出感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天空中的飞机中有各国的观察员,为了向其他国家表明中国的立场,冒着挑衅敌军的危险,中国士兵决定升旗,护旗手被机枪扫射,旗杆将倒之际,中国士兵用身体继续护旗,不顾生命的成为旗杆下的水泥桩。
战斗机中的士兵对这种举动甚是惊讶,飞机的玻璃时不时被中国士兵打中,展示了我们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
为了保存实力,去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四佰名士兵决定冲过桥的对面,冲到安全区。明知道会被机枪扫射,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就好像那几个冒死将电话线送到仓库的英雄一样,多活一个就是多一分希望。
危难之际,我们能看到同胞之情,安全区的教授也会拿出自己的枪,不愿再忍受别人的欺负,混血后代也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因为身体里流着一半中国人的血。无数的人们拿出最珍贵的物资,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战争是万恶的,和平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不应忘记这血的教训,当以自强不息去敬慰先驱。这种近似残暴,令人发指的场面希望不要再有,那一幕幕血肉模糊,那一帧帧生离死别带来的只有痛心与沉重。
记录不去忘记,是我们最大的尊重。珍惜好好生活,也是先驱们当初最真挚的期望。
《八佰》观后感
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管虎的《八佰》,我知道,管导不会让影迷们失望,无论是小人物题材的小制作,还在这样一部还原真实历史故事的大制作电影。
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
感谢管虎在和平年代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撼,拍摄手法巧妙,镜头设计总是巧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强烈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的对比,还是镜头的,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址。
再一次看到管导作品常用的色彩突出手法,近乎黑白色的战场中,留着鲜血的白色不倒骏马,表现中国军人毅力不倒的献身精神和预示受尽欺辱的中华民族终将会屹立在世界之巅。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所有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非常贴近人性。害怕,想回家,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的人。
个人建议是非常值得走进影院观看,因为,震撼,感动,真实!
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英雄,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
和平年代,国人,需要被唤醒这种民族精神。
观《八佰》有感1500字
八佰,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淞沪会战后期,地点是上海四行仓库,事件起因一是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国军八百壮士留守当炮灰,二是为了获得国际社会援助而需要这样一场政治秀,任何战争背后都是政治,蒋介石集团一贯冷血自私,抛开政治棋子的身份,这些国军战士是响当当保家卫国的英雄。
一边浴血奋战,一边隔岸观火,千古奇观一点不为过,刚刚经历了紧张激烈的战斗,日军第一次突围进攻的炮火刚刚熄灭,藏身在仓库暗处的将士们在寂静中窥伺着,镜头一转,苏州河对岸,赌场里一群人在押大押小,洋房里几个穿旗袍的阔太太打着热闹的麻将,剧院里唱着好听的歌剧,美丽的明星一颦一笑都近在咫尺,吸引着仓库这边刚刚经历过生死的人,戏台上唱着关公,晚上的街道上行人穿梭,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如果这一边是天堂,而另一边则是地狱,心时时揪紧。
你会恍惚,到底哪边是戏,哪边是真实的生活?我的答案是,两边都是,两者都是。地狱那头,用血肉之躯捍卫四行仓库,捍卫军人尊严,捍卫中华民族的,是四百多个最忠诚真实的灵魂,他们也有对生的渴望,对对岸灯红酒绿的向往,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只能讲这些期待留在来世,他们热血激昂,最赤诚最真实,绝对不是做戏。,实质上他们确确实实是在做戏,至少他们的上峰包括营长谢晋元都明白这一点,甚至天上飞的那些白色怪东西里国际社会的观察员,都在看着他们做戏,非得要用这样惨烈的代价,来证明国民政府的抗日的决心?实在是大大的讽刺。
对岸那些人,看似事不关己,各自仍旧做些各自的营生,演着各自的角色,实在暗流涌动,心系对岸。赌场里的大姐大,将对夫君的怀念与敬意藏在心底,在关键时刻献出藏在家中的崭新的一面军旗,正是这难能可贵的一面军旗,引出了一批又一批将士们的护旗行动,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学里教书的教书,日日在自家阳台上拿着望远镜看着对岸那栋楼,忍无可忍之际,拿出家中藏着的一杆枪朝着日军火力点愤怒射击,街上宣导捐赠的大卡车经过,他拿着妻子的一条项链,犹豫了一下,扔了下去,连他那个只知道打牌的妻子想阻止,最终却只是轻轻说了一声你扔那个干嘛!是的,也许所做都是徒劳,依然没有放弃。因为,这里,脚下,是我们的家,被外人侵占了,如何能忍?为了送出一根电话线,有多少人明知是死,还是义无反顾,前仆后继,,榕姐的马仔,成功把线送到,却也是生命的代价,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多么沉甸甸的八个字。
观影结束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两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关于历史,知道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历史确实上演过,尽管可能没有这么惨烈,电影的艺术渲染赚了我不少眼泪,我愿意被这样的情怀感动着,,比悲伤更悲伤的是战争之后将士们的结局,电影自然没有提到这些,谢晋元带着将士们缴械进入租借,却被安排在难民营勉强支起的帐篷里,后经多次交涉,才勉强为他们建起了简易的砖瓦房,却也拉起了铁丝网,实质上是被软禁起来,而且一关就是4年,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与英法美诸国撕破脸,积极扶植以汪精卫为首的日伪政权,汪精卫非常欣赏谢晋元的才干,多次以高官厚禄想将他收入麾下,被谢晋元严词拒绝,惹恼了汪精卫,收买了谢晋元身边的四位兵士,可惜八百壮士也并非铁桶一块,在谢晋元出早操毫无防备时行刺了他,抗日英雄没有牺牲在战争的炮火中,竟然死在国人之手,可悲可叹!上海市民万分悲痛,25万人自发为其送葬。
谢晋元在被软禁的4年时间里,深受上海市民的热情拥护,他们坚持出操,学习,并且办理了工厂,一部分实现自给自足,愈发让人敬重,其他人的结局也是非常惨淡,日寇接管租借后,除谢团长被刺死,其他人被分散到各处做劳工,抗战结束后,回到谢坟前的不足100人,而且在社会底层生活窘迫,后来是上海市市长陈毅听说了他们的事迹,这群曾经彪炳历史,震惊中外的将士们,被国民政府抛弃和遗忘,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下,才受到了尊重和关照。讽刺的是,很快,国内战争爆发,他们头顶上又迎来了国民政府的飞机。
爱国情怀,这是潜藏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最本质的东西,曾经我们国弱家贫,屡遭欺辱,我们并不因为一段历史的落后而放弃,我们用鲜血捍卫尊严,保卫国土,不屈不挠,赶走列强,重振中华。而今,中华已巍然屹立东方,谁都不敢小瞧,我们祖国的伟大让我们一次次深感自豪,这不是随意泛滥的歌功颂德,是一个中华儿女真真切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