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与我们熟知的康熙大帝一样,都是幼年继位、能臣辅佐,对其教育、培养之全面、之严厉,足见其母亲及张居正的一番苦心,按照他们的期望与配置而言,是冲着把万历打造成一位千古明君的架势去的,小万历其实也很争气,从小就尊师重道、严于律己、天资聪慧,真也是奔着一个好皇帝的标准去做的,,他后来的性情原则陡然大变一直成为千古之谜,而这本书的观点通俗说来就是——当皇帝当得不爽.书中言“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今天,有思想的观光者,走进这座地下宫殿的玄宫,感触最深的大约不会是这建筑的壮丽豪奢,而是那一个躺在石床中间、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以我们的目光来看,历史的悲剧似乎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但当时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从正史野史和一些出土的文物中,一窥其貌。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我以为的历史从来只有气势如虹,不想还能以如此细腻的方式诉诸笔端。
《万历十五年》置于历史上一普通年份,择代表性人物,描其心路历程,绘彼时社会情境,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方面深刻揭露了明朝时期国家治理的缺憾不足,全书行文流畅优美,文采卓然。
本书通过描写皇帝万历,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官员海瑞,将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的人生,管窥一隅,展现了当时朝政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这些富于社会影响力的人物,纵然贵为天子、能臣,又或是满腔抱负之道德标杆,在历史进程中都无法实现自己施政谋事的理想,亦无法运用权力及精神力量之长,补救一朝组织、制度及技术之短。
遇到社会集体中无法调和的矛盾,他们曾尝试发掘聪明才智,寻求破解之法,建朝初期即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日益凸显,非凭一人之力可以力挽。
01帝王与文官政治
明朝的帝国发展至万历十五年,重文轻武的风气业已形成,文官集团势力逐渐稳固,文官派系错综复杂,“这一帝国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无改造社会的宏愿,它的宗旨只在于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维持长治久安”,本朝以抽象的道德为施政的根基,以促进文官集团上下通力合作为朝廷最大的任务。,皇帝与文官有意的不合作,逐渐使帝国陷于深渊。
少年登基的皇帝万历,在臣僚的教育之下长大,被迫纳入朝臣设置的规范之中,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可以说,“其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实际上所能控制的至为微薄。”即使首辅张居正被清算,大伴冯保被驱逐出京,万历皇帝所获的政府大权仍受到种种约束,文官集团的强大力量,强迫其处理政务时摒斥个人意志。在与朝臣旷日持久的博弈中,立储问题迟迟无法解决,看清真相的万历皇帝逐渐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最终放弃了励精图治的政治理想,采取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自此,虽有首辅申时行运用人事手腕,居中调和折衷解决问题,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却难以维系,利益冲突时常爆发。仁义道德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引诱的官僚腐败,使文官们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02百姓与财经法制
显然,海瑞在官员群体中属于前者,他注重法律且执法不阿,极端廉洁诚实,行事却颇受争议,甚至有“志大才疏”的批评——这集中体现在他试图一一裁定解决民间高利贷诉讼一事上。海瑞出于对农民群体的同情,一心想要办好手头的高利贷诉讼案件,鞠躬尽瘁处理各种琐碎事宜,却未能窥及本朝立法的本质精神,即“法制仅为一种行政工具,而非被统治者的保障”。
本朝缺乏有效的财政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财政上实行地方自给,致使上级机关无法统一管理,总揽收支;税率长期凝固;缺乏货币调节机制。以上种种使得政府缺乏资金,农民无法从政府借贷,民间借贷自然愈演愈烈。
实则,立法出发点自“治理百姓”开始,便无暇顾及社会民事的细枝末节,失去了统一的裁度标准,此类经济案件也就只好根据社会习惯加以调停解决,百姓的得失,往往决定于审判官的一念之间。,海瑞的个人努力无法撼动问题的根本,达到理想中的公正,反因多方利益的弹劾被迫退休,离开他为国尽忠的岗位。
03将帅与军备力量
前面我们所说的政治经济局势,指向了本朝国家治理的特点,即是一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
武力的冲突与文人的中庸本就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特性,“帝国的文官一贯以保持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动用武力的地步,对他们来说就是失败的象征”。在军政方面,总督巡抚由文官担任(可指挥各级武官),军方人事的任免以及补给、交通也统统由文官主持。在此种大背景下,武备废弛,军事制度设计粗陋,军事科学发展停滞,军事人才装备配给不足,军事组织不断衰退。
直到倭寇势力大涨,统治集团穷则思变,一代将领戚继光才得以发挥其光热。戚继光组建新军,根据倭寇的进攻特点设计了团队配合的战术,树立铁一般的纪律,通过刻苦训练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加以周密部署指挥,“胜利记录无出其右”,此支新军也因其独有的色彩,被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与他的这支个人部队功勋卓著,在当时长期抑止的军事领域过于突出,以致在文官的心目中演变为国家的威胁。加上,戚继光的成功离不开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于是,在文官集团清算张居正的浪潮中,他被参劾斥退。
英雄末路,晚景悲凉,戚继光的一生辉煌依然。在无法改变的时局背景下,戚继光发挥人事、政治才能,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求真务实,抓好一点一滴、一招一式、一战一局,聚沙成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可惜,这种成功也仅是局部且暂时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万历十五年》的种种分析显示,明朝国家治理体系自洪武皇帝创立沿用至万历十五年,未能与新的社会态势相适应,以道德为指导的施政原则,无法弥补制度和技术上的缺漏。它太过陈旧,太过简单,太过僵化,致使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趋于凝固。
自然,在停滞的惯性面前,改弦更张就变得十分困难;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面前,个人的力量亦显得十分渺小。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本书介绍了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的故事,全书从道德的视角,解读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而我由于明史比较匮乏,又是一个资深伸手党——习惯了读文献时全都摆出来的论证过程,所以读这本书好像走马观花一样。作者单单从道德方面为主,以儒学、正统、传统、文官集团等的方面为辅,解构人物和大明王朝的社会。尤其最初介绍的万历皇帝,对繁琐的形式厌烦。以及的李贽,和王阳明、朱熹的思想直接对比。这种需要一定历史基础的论述,看得我云里雾里。
如果解构道德,尤其是封建王朝的道德,我认为需要考虑的是该王朝是如何由来,对合法性的解释是道德的开端,例如晋代的孝而不是忠。然后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李贽的思想就受到江南商品经济的影响。还有社会政治生态,如同本书提及的,孔子的仁和孟子的性善论,分别是洛克体系和霍布斯体系的产物。还有就是我想不到的。
当把这些都弄明白了以后,直接讨论道德思想,应该会很有趣。很明显,作者就是在做这件事。很遗憾,我就跟不上思路了。
简单记录一下本书
万历皇帝希望有一番作为,终于熬到张居正去世,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张居正那样同官僚集团对抗的能力。于是他选择消极应对。他讨厌的早朝等形式,看似繁琐无聊,实际上是对君主地位的形式上的尊崇。既然万历皇帝在实际的权威上受制于文官集团,那么就在形式上给足面子。
申时行接替张居正,他需要平衡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我猜还有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本书没提),作为一个求稳的首辅,他没有自己太明显的主张,而是在人事任命上微妙的打太极。的失败仿佛在说,既然矛盾无法调和,不如像张居正那样创造新的矛盾。,他的失意也很少被人提起。他写文章替自己辩解。我想,对于政治家来说,最差的结局是被人遗忘吧。
海瑞的道德观既不容于文官集团,也不容于万历皇帝。他希望执行洪武年间的制度,以一种静止的观点看社会的变化。他的司法观念,虽然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当时收到当时的治理成本限制,还是很先进的。至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对“孝”的特殊理解,也造成对妻子的伤害。
戚继光懂得官场的规则,严格训练南兵,懂得自己按规矩享受其职位应有的待遇——不像海瑞一样克制。,他知道该讨好张居正,于私,这是人之常情。于公,这个男人能让他壮大自己的军队。他的失意,是大明王朝的问题。
李贽敢于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却无法创建一个新的思想。他是一个落寞的地主阶级,生活仰仗其他地主阶级。他厌烦理学的僵化,骨子里却依然是儒家思想。这样看来,确实是一个矛盾的人。质疑旧观点,所以被官方反对。提不出新的观点,所以支持者不多。
作者希望讨论中国用道德取代法律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总体来说,阅读体验是不过瘾——论证太少了,这是我的问题。也许,以后会重读这本书,应该是对明代有更深的了解的时候吧。(汤姆猫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