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字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4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皮囊》读后感800字

  这个世界最初的模样和我们最初的模样,都是那么可爱。

  算算时间,上次读这本书还是在大学的时候,书里的人物和发生的故事大多都已经模糊,我却不知为何这几日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这本书的名字,以及那一个个不甚清晰的故事,索性重拾书本,算是成全这几日的想念。

  不可否认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引人共鸣,甚至愈久弥新,《皮囊》由一个个小故事铺开,想告诉我们的太多太多,我们可以从里面发掘自己的,周围人的,甚至想象中的人的影子,人生的起起伏伏在平淡的叙述中娓娓道来,在故事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平凡的人生蕴含着不同的执拗,每个人都在试图打破着什么,最终却被命运戏弄,生活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赖,也是最无情的观众,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接受它本来的面目。

  人在迷茫的时候总会想很多问题,却很少给出这些想象答案,不论生活如何兜兜转转,我们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如何面对生活?我们真正喜欢什么?我们真正享受什么?答案是什么呢?就像书中所说:“或许,生活就是张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即使不去刻意追寻,生活也会时刻提醒,那些过往的,正在发生的,让我们感动的、痛苦的、遗憾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拼凑着问题的回答,只是我们会下意识将这份答案藏起来,害怕它真正浮出水面的那一刻,理想是美好的借口,责任是逃避的假托,就像是人生的一些大道理,有时候懂与不懂并没有什么差别,以前不懂所以只能无可奈何,现在懂得所以选择无可奈何。

  这本书值得说的有太多,比如故事里的那些人,那些人身上笼罩的浓浓孤独感,母亲、父亲、阿小、文展、张美丽、厚朴,每个人都带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执拗,那些疯狂的念头仿佛将他们隔绝在世界的外面,就像是一座座孤岛,这也是最戏剧的一幕,在常人眼中无法理解的存在,说到底也是常人的一员,过着平凡的生活,像极了曾经的我们,尘归尘、土归土,世界和她们终究回归了本来的样子,最初的模样,都是那么可爱。

  的,愿我们看见彼此,愿我们温暖彼此。

皮囊读后感1000字

  《皮囊》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人生感悟。读完之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太,母亲,阿小,厚朴的故事。

  阿太是作者外婆的妈妈,白发人送黑发人。阿太身上有一股不服老的气质回荡在她周围,虽然文化不高,说话文绉绉的。阿太对于肉体和灵魂的解释,是最有道理不过的。表达虽然略显粗俗,道理满满。是啊。我们每人一副皮囊,会使用的,把它用的淋漓尽致。不会使用的,却是在不断迷路。因为生命本该轻盈,灵魂本该清澈。都是人性的各种欲望和贪婪,慢慢侵蚀我们的肉体。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关注于自己的外在,而忘记内心返璞归真,忘记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

  关于母亲的是她执意建房子的故事,家里本来经济条件比较紧张,抛开家里的伙食和医药费需求,母亲却一次又一次地执意建房子。故事开始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母亲盲目地证明,过于在意自己的面子,爱慕虚荣等等。当新房建完两层后,母亲又抽出辛苦积攒的一卷钱,提议要再建两层。让人想哭想笑她好强的没有尽头,很较真儿的特点被表达的很清晰。可是后来才明白,母亲这些年的坚持完全是为了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看到这个家是很健全和完整的。这四层楼的建成,是母亲对父亲很美好的爱的印证,是在那个时代,母亲那未曾开口的爱。在父母那个年代,他们不善于表达爱,却将爱体现在一点点的生活当中。而对于当代有些人只会说不会做的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两个阿小的故事,故事虽简单,却给人意味深长的感觉。无论是镇上的阿小还是香港的阿小,作者都在以人物的身份表达一类人。镇上阿小盲目效仿香港阿小的言行举止而失去自我。表达了镇上阿小对于外面花花世界的向往,而又没有机会接触。香港的阿小,像是个新新人类,来到这个小镇,让镇上的阿小唯命是从。香港阿小蔑视这个小镇的一切,后来香港阿小去了香港,被当地人排挤。家庭变故,香港阿小后来混的不是很好,作者是他唯一的朋友。香港阿小给人很孤单的感觉,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厌恶。而老家的阿小,有房子,妻子和儿子,开着摩托车去堤岸捕鱼,活得很是滋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向往更宽广的世界,担心自己身处的环境过于狭隘而影响自己的发展,其实并非如此。在小地方生活不代表你失败,跻身于大城市不代表你成功。最重要的是明白活着的意义,不就是要快乐吗?

  厚朴这个人物代表着热血青春,以及盲目的追捕自由。他在大学创造自己的乐队,名为世界,在学校开演唱会。他表达着人们心中无处安放的青春,他是同学们的向往。可是后来同学们发现他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只不过是无谓的喧嚣。渐渐不受欢迎。而作者却很务实地在一直实习打工,积攒经验,以备毕业之后有工作可以做。那个整天喊着要奔放青春的人,整天活在梦想虚幻中的人,却回到了临近老家的一个村落教书。而作者在这个人人羡慕的大城市里,一步一步向上爬,不知道要抵达的是什么,以及抵达的意义是什么。步入社会的我们是否也曾问过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停地向上攀爬的意义在哪里?

  《皮囊》的每个小故事都给人以人生意义的启迪,有些是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才体会到文字所表达的真理。人生何其短,让我们快乐地度过此生。(刘旭凡)

皮囊读后感500字

  “没有声息,但他内心里某些东西确实完全破碎了。”——题记


  父亲在以前也是混黑社会的,意气风发。后来他在一次午睡后准备开店,结果跌倒在了天井里,中风了。从这开始,父亲的“皮囊”就开始禁锢他的内心,折磨他的灵魂。


  由于父亲他那又厉害又犟的劲儿,他不想面对自己左半身瘫痪了的事实,认为自己不久就能找回以前的身体。他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虚拟的逻辑里,并扮演着一个乐观而充满希望的病人。明明这是一个欺骗自己的把戏,父亲却仍让一家人陪着他演戏,维护他的尊严。这可见父亲的内心是有多么的倔强、顽强。


  父亲的内心被关在了没有“生机”的皮囊里,倔强地同命运抗争,但因为无力逃脱瘫痪的病痛,显得更象是绝望、濒死的挣扎。在外面刮着台风的时候,父亲不顾家人劝阻,又哭又骂,在台风中出走,摔倒了也不要人扶,不断的折腾着。尽管父亲活着回来了,但他却像是死了一回疾病击垮了父亲虚构的坚强,也让他获得了释然。


  《残疾》里的故事总有一些“自欺欺人”的情节,我们愿意看到,因为父亲的顽强抗争确实震撼人心。但似乎我们都像蔡崇达那样无法戳破真相,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后果以及自己能否承受。


  阿太曾将一只没割中动脉、死死挣扎的鸡摔到地上,说“别让肉体再折磨它的灵魂”。面对真相的重击,倒不如找个借口,与自己的内心言和,从皮囊外看穿内心,好让灵魂轻盈。(幸可函)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