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爱是需要学习的。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还是兄弟姐妹的爱还是对上帝的爱都是一门艺术都是需要学习的。在很多的爱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母爱,母亲是对我们最亲的人也是和我们接触最多的人。就对文中的母爱做一个大致的探讨。母爱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母亲在我们心中就像天与地一样。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是掌握在母亲手中。”由此可以看出母亲的重要性。
母亲的爱与付出是无私的,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母亲伟大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伟大的爱更多的是指影响孩子一生的三观,把孩子培养成很优秀的的孩子并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孟母培养了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李昌钰的母亲把13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博士,有科研学者、商人、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广告师、证券工作者、IT精英等,他们在各行各业上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奥巴马的母亲培养了一位优秀的美国总统;一位单亲妈妈把脑瘫的儿子送进了北大等等,这些母亲都是非常伟大的,也正是优秀的母亲才成就了一个优秀的孩子。
那么有优秀的母亲就有做的不好的母亲,比如说有些农村的妈妈刚生下孩子就把孩子留在家里,一个人离家出走;还有为人母亲还出轨的;卖淫的;吸毒的;赌博的;经常殴打孩子与语言上侮辱自己孩子的。比如说《何以为家》电影中,母亲就和孩子说“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很多母亲习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比较,总把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相比较。所以大多数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肯定与鼓励还是少的。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经常鼓励和肯定你的妈妈,那么你是很幸运的,也有可能你是很优秀的。
还有很多母亲总是指责、批评、教训自己的孩子,她们在工作中或者其他地方受了气,无处发泄,回到了家,她就是家中的权威,就把怒火发泄到了无辜而弱小的孩子身上,无理由地谩骂自己的孩子,孩子被骂之后,他也不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孩子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逃避,这样的话就加深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隔阂。(魏张红)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和《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这两本书籍,当它们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映入我脑海中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的爱。无可否认后者那种肯定的精神让我钦佩,但我个人更乐忠于前者。爱这一名词渺小而又伟大,从我们哇哇落地之时起,爱这一词汇便时刻萦绕着我们。无私的母爱,沉默的父爱,单纯的友爱,如蜡烛般燃烧自己的师生之爱,无一不温暖、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它的主要内容是该篇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很认可前言中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因为爱并不容易,就不去认识它的种种困难,以及实现爱的条件”。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我的回答是“是”,但这门艺术深刻而又艰难,尽管大多数人都认可这个答案,却又无能为力,仅有极小部分的人去研究这门艺术。第二章爱情的理论中对爱情的阐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复杂,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爱、父爱、博爱、以及自爱。第三章中的理论,通过时间的积累证明它的不可实现性。在文章的爱的实践中告诉我们,不管是木工、医学、还是爱的艺术,都需要一定的训练,专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读全章,不得不惊叹于它的深刻,对于我一个门外汉来讲,实在是晦涩难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读不下去,只是对于这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我觉得我以后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领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说,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责任心就会变成对他人的一种控制。而作为医护工作者的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何尝离得开这四项呢?来自不同城市的我们一同汇聚在这里工作,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彼此相识相知,在对方的身上认识彼此的独特个性,促使对方努力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们,这是尊重。身着白衣踏进院门,需要我们时刻踏实严谨,精益求精。不仅是对工作的认真,也是对患者的一份关心和一份责任心。讲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我院发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间,一位阿姨拉着工作者一起跳舞,问及缘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艺,极致的护理,让阿姨可以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活。看着她开心的脸庞,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强!
让我引用彭沙尔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情,任何人”。(杨晶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