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有感
读《终身成长》有感
初次遇到是在听樊登读书推荐,听到樊登老师的解读后立马买了这本书来读。读完后,“成长性思维”萦绕于心,开始莫名的激动,有醍醐灌顶之感。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上学时可以用考试、升学、考证来证实自己确有进步,那工作后的我们该如何体现自我价值呢?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从思维模式角度,带我们去思考自己的恐惧、苦恼和困扰的原因,从实例出发帮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让我们从中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一个简单的信念
——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作者通过对比固定性思维及成长性思维的区别来鼓励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做出改变,培养自身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建立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都可以通过努力争取的成长型思维。,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作者从体育、商业、人际关系、教育等四个领域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如何去培训成长型思维模式,并探讨了包括接受、观察、命名、教育四个养成步骤。做出改变是不易的,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但成长毕竟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列出适合自己的保持成长型思维的行动清单。
作者告诉我们,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关键,所以才要终身成长。不仅自身选择成长型思维,通过正确的练习提升自己,选伴侣、朋友也要选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成功,意味着做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强于他人;失败是一次机会,而不是死刑。作为普通人我们无须与才子比渊博,但一定要跟自己比进步。那些接触到的人和事,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潜移默化发生的改变,都是一步一台阶的学习与积累。谁又能说自己没有比昨天更进步,没有比昨天更博学呢?
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更是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作为青年员工的我们,在遇到工作或生活不顺时,每次遇到自我否定时,试着用成长型思维提醒自己,换个思路和角度,尝试冲破思维壁垒,努力做得比上次更好。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情况都是可以改变的,心态最重要,但不要盲目乐观,“知道”和“做到”就是差的就是这个“懂得”。正如作者所言“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已知技能是靠正确的练习无法掌握提升的。”坚信与天才不需要辅导相比,具备成长性思维的人才会走的更远。(刘念)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体会
昨天看完《终身成长》,临睡前还想着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妈妈要被梦里的邻居骗,梦里的邻居(不认识的人)开一家简易型诊所,他们的诊所没有门只有一块招
牌上面写着名字,记不清了,以及几张用来挂水的床。她骗老妈签一份不知道什么协议,老妈回来和我说,我一下子急了,和老妈说不用想肯定是骗人的,老妈一言不发地扫地,我感觉自己说话有点冲,很愧疚,拉着她坐到桌边吧啦啦的分析为什么我觉得是骗人的,说着说着觉得对妈妈不起没有关心她的内心渴望的东西,都要哭了。突然警察找上门来了,我感觉和邻居的协议有关,宽慰妈妈说我会陪她一起解决的,然后一起跟着警察到了警局,警察说要单独问妈妈话,我担心妈妈会害怕流着泪恳求让我一起进去并保证从旁帮助她回忆事情的经过,然后就醒了。这个梦真的很奇怪,以前我很少会梦见认识的人,更不用说家人了,不,应该是很少梦见有人会和自己一起,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陷入危险,然后不断逃跑。这个梦一下子打破了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我和家人在一起了,第二个是我开始学着去处理遇到的问题,而且处理的方式竟然还让我感到满意,所以醒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终身成长》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固定型思维是那么的严重,我总会觉得自己怎么怎么的糟糕,害怕失败,为了避免挫败感会逃避做一些事情,我认为这是这本书提醒我应该改变的地方,而且我的梦也在鼓励我培养成长型思维。
“这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但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这只会让我的决心更坚定。”如果真的很想做一件事情,不要害怕,要想办法去完成它,为了热爱而加油,努力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享受的过程。而且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不惧怕困难,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我们会成功的,即使没有达成目标,感到很痛苦,我们也会有足够的能量去寻找和发现造成失败的原因,从中获得学习的机会。改变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方法,要学会放轻松,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绷紧在一切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危险的红线上,这样会让我们感到无比大的压力,没有耐心等待自己慢慢成长,让潜能自然开出花。我们可以试着站在无限远的地点上看问题,这样就会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调整好心态再去做事这样我们处理问题就会容易得多。
本书对我的一个鼓励是它认为,“如果说一个人能学会什么东西,那么世界上其他人也都可以学会,只要在此前和当下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也就是说学习速度有快慢,但最终每个人都能掌握知识。我一直以来都特别执着于自己学习的效率,我学东西通常会比别人慢,小时候常常挨批评,这让我对自己是一个愚笨的人的看法坚信不疑,所以看到这句话突然心头一颤,原来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笨啊,虽然我学东西的速度是慢一点,但我并不是学不会。我想我也要把这个发现告诉别人,尤其是孩子,告诉他们没有什么知识技能是他们学不会的,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和足够的时间,他们可以学会任何东西,他们并不愚笨。我们要学着用成长型思维看事情,如果遭遇失败了,要积极思考,反思不足,付出行动,而不仅仅怪罪于自己比别人缺乏天赋。
在我们的“星光动物园”中有很多很棒的小伙伴,我们谈论烦恼,讨论理想和现实冲突的问题,评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帮助我最大程度上拓宽自己。时常感叹我的人生经常遇到一些人,他们给我生命旅程带来了欢乐和学习的机会,让我看上去总有收获,感谢你们让我一点点变得更好。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属于你的,在人生的这趟旅途中,去享受努力带来的乐趣,在付出和收获之间附属带来的名声、金钱、地位等都不会永远属于你,如果你有幸集齐所有的条件给世界留下一种精神可以激励后辈不断前进,这会是你给世界最大的一份礼物,但它仍不属于你。如果你的努力或者其他某一方面的条件使你还不足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平凡的一生也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就是你人生的冒险家,你发现的东西虽不为世人啧啧称奇,但也不赖。在这平凡的一生中,去做一件事情,学习一些知识,解决掉遇到的一点麻烦,虽不是奥特曼打怪兽的难度级别,但这旅途的风景也很美呢。
终身成长读后感1500字
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向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分别体现了人们在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关于成功的定义,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和自我的提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成功就是确立自己的优越性,目的就是如此单纯并简单。关于失败,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带来动力,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无疑是一记警钟,是引以为戒的经验。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中,挫折会给你贴上标签,是非此即彼的误区。显而易见,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更关心别人怎么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坚持用固定型思维模式来看待问题,基于此种现象,我觉得一般都是出于某些特定的原因。也许,在我们的人生中的某一时刻,固定型思维模式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吧。这几天辅导后进生所经历的困惑,让我对运用固定型思维模式应对显而易见的问题觉得心安理得。也许,后来通过改变思维模式让我受益匪浅才会对成长型思维模式刮目相看并执着追求吧。
2020年的春节以别样的方式和我们相约,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加长版的假期。寒来暑往,孟夏时节终于迎来了复课的喜讯。本该翩至的幸福的祥云随着孩子们自由落体式的成绩戛然止步、打道回府了。因为下午不上课,校长动员我们喊些没上网课的熊孩子和更加后进的“老生”来校补课。我左挑右拣,列了一大串名单,择日煞有介事地昭告班上孩子,然后紧锣密鼓地准备补课方案。每个下午我都摩拳擦掌、卯足了劲补差。呜呼哀哉,可叹现实太残酷!几个回合下来,我疲于奔命,尽管我自认为已入呕心沥血之状态,可历史遗留的老生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我算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左脑固定型思维模式彻底击垮了我,我聊以自慰地想我已尽力,后进生终归是后进生,由他去吧,由他昏天昏地地捱过这一个个午后的半小时吧。无论如何,我请了他们来,我对得起学校、对得起家长,也可告慰我的良心。右脑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却不遗余力、顽强执着地警示着我,我是父母心,是教师。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孩子传递着信息。对于孩子来说,得到认可,或被人喜欢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孩子不确信自己是否被重视或被喜爱时,固定型思维模式为他们提供了简单而直接的解决方法。所以,我需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和对工作的抗压力。尝试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框架下阐明观点,给予学生关于他们做事、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反馈。
值得庆幸和书写的是,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锤击下,我致力于促进差生自尊心提升的,和他们一同商榷并制定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并逐步提高标准,理性分析如何达到这一高标准,双管齐下,让他们深谙这样的事实让他们觉得老师在和他们并肩战斗,从而增强信心,勇敢面对挑战,最终取得好成绩。事实证明,他们的听写和背诵已多少掌握了一些方法,他们学的较之前轻松、有效。虽然还不尽人意,但只要有变化,不就是成功吗?
德韦克教授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但这没什么可羞愧的,或者可以说,正常的人类都是这样的。我们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当我们的孩子闯祸了、犯错了时,父母、老师是否注意了自己的态度和方法?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成长型思维模式告诉我们,建设性的批评能帮助孩子理解如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给孩子贴标签或者轻率地原谅都是不可取的形式。
拥抱固定型思维模式并不可耻,让我们面对事实,在《终身成长》为我们开启的这段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中,改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虽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无论如何选择,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尝试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应对,一定会展开一条通往未来之路。正如德韦克所言“让我们成为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涂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