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老的老头读后感字
比我老的老头读后感800字
《比我老的老头》是作者黄永玉先生对几位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追忆。黄永玉先生是众所周知的画家,他的画充满张牙舞爪的生命力,很有感染力。黄先生不仅画好,文章也耐读,笔下的人、事、物妙趣横生。
第一位出场的是钱钟书先生,短短篇幅,就将钱先生博学幽默、淡泊名利的个性勾勒出来。钱先生博闻强记,两人吃饭谈起打猎,钱先生随手写了四五十部关于打猎的书目,供黄先生参考。当某权威人士到钱先生家里拜年时,刚道声过年好准备跨步进门时,钱先生却将门关至漏一小缝,不停地说“谢谢!我很忙!很忙!谢谢!”当即关门谢客,徒留众人门外尴尬。写得生动,看得捧腹。
第二位出场的是张乐平先生。作者与张先生相遇于抗战时期,大家都过着不太平的日子,但在作者笔下,尽是趣闻。彼时张乐平先生在茶叶公司兼职,所以手头较作者宽裕些,偶尔带作者去喝酒,作者不喝酒,仅对桌上的炖货垂涎三尺,遂选中张先生起身打酒的空当,迅速将小碟里的牛肚一扫而空,待张先生回来发现后,先怆然嘱咐作者慢些嚼,随后不得不再点一盘下酒菜,继之非常警惕作者的筷子动向。张乐平先生由于曾亲眼看到身边共餐的音乐家张曙被炸身亡,所以胆子愈发小,小到难以形容。一旦听到空袭警报声起,拔腿就跑,成为风一样的男子。作者曾有幸目睹张先生的逃跑风采。大半夜警报又起,张先生带着作者跑出门外,下坡,过桥,上坡,下坡,再上桥,上坡,上坡,上坡,穿过树林,头也不回地钻进一个没有棺材的坟洞里。作者嫌闷想出去透气,张先生觉得太危险怕被牵连,又把作者给骂回洞里。而张先生的夫人习惯了丈夫的胆小,任其发展,自己却从不随波逐流,带着孩子坐镇家中,稳如泰山。一动一静,趣味盎然。
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沈从文先生。沈从文先生在文学方面是勤奋且有天赋的,但对政治却一窍不通,在那个“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就会关心你”的时代,他没少吃苦头。他在政治方面是后知后觉,后来沈先生痛下决心,放弃文学,从事古代服饰研究,成绩斐然。当真是干一行,精一行。
书中每个人物都经历了生活上的大起大落,痛苦和迷惘曾啃噬着各自的灵魂,所以,作者说,幸福这东西才不公平,苦难却总是细致,公平地分摊在大家肩上。令人感动的是,混乱不安日子里朋友之间的互相扶持和接济,以及尘埃落定后的一如既往的信任。(刘蔚蔚)
比我老的老头读后感
老头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里提到一个叫郑可的人,说他把家里的猪和房子卖了,买了船票去巴黎学习,回国以后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连话都说不好,一说就激动,见到讨厌的人一句好听的话都没有,衣着饮食都很将就……只有对艺术的认真和狂热。这让我想起了他的父母,继而又想起了作为父母的我们,作为父母的自己。
倾其所有,孤注一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抓一个没有把握的未来;弃家荡产去国外求学,没有带来衣锦还乡,没有带来人前显贵,依然过的是清苦的生活,没有体现出半点经济价值;漂洋过海见过大世面,却连句话都说不好,为人处世之道一点不懂,情商一看就很低!
这样的孩子,如果他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通的孩子,你我的孩子,你会支持他吗?你会夸奖他吗?你会以他为荣吗?
我们父母所理想的孩子,一定是他能走一条可以预见的平稳之路的孩子,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然后好好找份安稳的工作,而不是不着边际地去抓一个看不见的未来的孩子;我们父母所理想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出人头地,像星星月亮一样发光发亮的孩子,要么有经济地位,要么有社会地位,而不是一个不修边幅整天沉浸于自己艺术世界自娱自乐的孩子;我们父母所理想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能说会道,游刃有余,八面玲珑的孩子。
可是,那个孩子,后来却是一个有慈悲宽厚之心的人,是一个成了专家的人,是一个有自己真正爱好真正所长,并觉得很自足幸福的人,,也是我们当今家长心目中的理想之人。
所以,我感觉,我们这个社会,很难再养出这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