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00字
这是月和玉交织的一个世界,如此美好的两件东西,他们代表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有韩子奇对玉艺术的孜孜以求,追逐玩思之真;有玉儿对爱情奋力争取的情之真;有新月对人宽容待人的和善之美;有楚雁朝墓前拉小提琴的意境之美。月是虚无缥缈的,是阴晴难测的,但却是恒久不变的、亘古长存的。玉是真实可及的,是可以拥有的,却是脆弱易碎的。生活中哪一个更重要,是短暂的拥有,还是永恒追求?
我是不喜欢悲剧的,因为悲剧看了让人很压抑,而这本书展现给我的就是一个大大的悲剧,书中的人物,故事,在宗教的背景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的悲凉,我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中,没有宗教信仰的束缚,没有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我时常在想,如果我是故事中的韩子奇,我会如何,是视玉为命,还是自由自在为了自己而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对于韩子奇这个人物我是持中立的态度的。抛去他和冰玉的故事,韩子奇算是一个成功的人物,从一个小小的学徒到后来的“玉王”,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积极进取和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在“汇远斋”忍辱负重三年,即使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他都能偷学英语,经商的经验,可见他的忍耐力和他强烈的求学欲望。
如果不是战争,韩子奇和梁冰玉就不会离乡背井来到英国;如果不是战争让国内的亲人音讯全无,却在一个暗黑的圣诞节收到蒲寿昌冒充的“家信”告诉他奇珍斋倒闭,君璧和天星已经离家,是死是活不得而知,让他万念俱灰,那就不会有悲剧地和冰玉的结合以及后来的新月的悲剧;如果不是战争,真诚热情地爱着冰玉的奥利佛,就不会在轰炸伦敦的炮弹中死去。
本是幸福的家,却因战争东西两隔,跨越了近半个地球。北平,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中沦陷了;伦敦,在希特勒的轰炸下几乎变成了废墟,在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下,韩子奇玉梁冰玉恋爱了,这是抚平伤痛的安慰,这又是不尽人伦的,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不经令我深思、究竟谁是对的?
这是历史长河进程中必经的痛苦,透过这本书,细细思考每个人的命运如涓流入海最终会汇成人类的历史长河,而历史的滚滚长河又是那么无情,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做任何停留、改变。在晶莹的“玉河”中,在动荡的社会巨变中,谁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谁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起自己生命的浪花。
趟过这条晶莹的玉河,我分明看见,这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个人的不幸。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此书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庆幸现在读了它,感慨现在才读它。
一个民族的纯正信仰,一个家族的兴衰浮沉,三代人物的恩怨情仇,在书中尽现。我叹息这部长篇小说是个凄美悲剧。
走近一个神秘的民族
少数民族对我来说是神秘的,因他们的信仰及生活方式,即便身边有几位回族同学同事。随着这部长篇小说,走近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知道他们一日五次礼拜,有自己的交流语言,每年过开斋节,同族之间友好,但不与外族人通婚。
雕玉匠梁亦清做玉身亡,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回回”的葬礼,穆斯林实行土葬,他们相信“真主用泥造了人的始祖阿丹,他的后代来自黄土也复归于黄土。”人“无常”后由清真寺洗浴,三十六尺白布裹身安卧在“埋体匣子”中,不少于八人抬着,一路念诵古兰经,放进挖半圆形的“拉赫”洞安息。
经历一个家族的兴衰
梁亦清是技艺精湛的玉匠,被人称为“玉魔”雕刻玉石经营“奇珍斋”,收流浪回回韩子奇为徒。梁亦清为玉商蒲寿昌定做“郑和下西洋”玉雕,大功即将告成时失手气绝而亡,蒲守昌落井下石抄了奇珍斋的底儿。韩子奇投奔蒲守昌完成师傅的作品,学会玉雕经商之道并认识英国玉商亨特。三年后返回奇珍斋经营拓展奇珍斋门面,被尊为“玉王”。
日军入侵北京,韩子奇为保护玉品与亨特前往英国,蒲守昌看璧儿不善管理趁火打劫把奇珍斋囊入己手。韩子奇与玉儿携玉品回国将玉品藏匿,解放后韩子奇成为国家干部,与儿子星儿靠上班为生,后来玉石被抄归公。
感受三代人的恩怨情仇
韩子奇的师傅梁亦清暴死,韩子奇投奔蒲守昌,被师妹璧儿怨恨。为报师傅之恩韩子奇依然回到奇珍斋,与璧儿结婚,奇珍斋生意昌盛,生意惨淡蒲守昌心怀怨恨。韩子奇逃奔英国,小师妹玉儿悄悄跟姐夫前往。战乱的中国和英国,家乡音信全无,收到一封信称奇珍斋倒闭,韩家被占,韩家人生死不明。韩子奇不知自己的家信落入蒲守昌之手,这封信正是心术不正回信韩子奇所回。异国他乡的韩子奇与玉儿相依为命、相爱相伴,生下一女月儿。韩子奇与玉儿回国却不被姐姐璧儿接纳,留下两岁的月儿含羞含恨而去。
月儿聪颖考入燕京大学,与年轻老师楚雁潮相爱,年近19岁的月儿因患心脏病中途辍学。楚雁潮不顾韩太太即璧儿的反对,不顾回汉两族间的分歧,呵护月儿归“拉赫”洞,陪伴她直到坟冢葱茏。
作者霍达乃回族,她丰富的语言即高雅时尚又极具民族特色,生动的描述使人觉得这些人就在身边,丰盈真实,在纷繁复杂的时代里来了又去了。
穆斯林的葬礼,一场特别的生命告别仪式,随着作者的文字跟随死者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只身躺在狭小的坑洞里,庆幸自己有呼吸有语言有健康看得见阳光。告诉自己趁着气息尚存,爱该爱的人,做该做的事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
我再一次沉迷于霍达所缔造的世界里,不能自已,像染上毒品的人,痴迷于罂粟花。从翻开《穆斯林的葬礼》那一刻开始,我迫切的想要索取所有的故事情节发展,可当看到结局的时候我是多有不舍,掩卷,久久沉思,虽然穆斯林文化是我从未涉足过的陌生领域,可文中那些人物的形象却那般丰满的跃立心中,称它是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作品确不为过。
故事以李子奇为中心,勾画出六十年间三代穆斯林人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两个时代的交错扭曲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女人,看了三分之二还在想开头出现的女人是谁,她是女主吗?她是新月?可新月死了啊?结局她又出现了,但她……错过了所有。
梁亦清是我第一个认识的人物,他就像书里歌颂的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人物,一辈子在玉的世界里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是一个十分虔诚的穆斯林代表。
李子奇,从他年幼时的面黄肌瘦直至年老时的无助悲凉,似乎挺可悲的,但他曾经拼搏过、辉煌过,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战斗,在我心里他是成功的,也是伟大的。我喜欢他第一次看到玉眼里发光的样子,崇拜他是因为他可以为了师傅梁亦清一家挑起所有困难,忍辱负重的责任感,是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但他与梁家姐妹的感情交错扭曲,让他后半生痛苦不堪,却只能服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所有的不幸都是只能怪那个有战争的时代,或者怪命运的曲折??似乎人生都不能如人们所愿,人生就像那心电图,起起伏伏。
韩子奇与梁君璧、梁冰玉两姐妹的感情纠葛,让人们感到惋惜,但也释怀。韩子奇为了保护他一生所爱的玉不被战争所摧毁,决定一人抛妻弃子漂泊他乡,但他没想到的是冰玉会跟着去,他更没想到英国也发生战争,他们两个人差点被战死于他乡,他和冰心感情的开始是在听到他老婆君壁和儿子在北京被战死的时候,两个受伤的人在异国他乡相依为命,于是韩新月出生了,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当他回到那个被战争洗礼过的北京城时,他的世界崩塌了,他的老婆儿子好好的活着,眼巴巴的在等着他抱玉而归,他却在外面有了老婆和女儿,这是他韩子奇要付出的代价吗?
最终,他们还是抵不过现实,低头叹息,冰心留下了小小的女儿,一个人流浪他乡。韩子奇儿女双全,但他再也没有了爱情,君壁虽然给了新月妈妈的角色但没有给她爱,这一家人注定不幸福,但我觉得韩子奇的命运曲折可以让他第一次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如果没有那次的变故,他应该像很多人一样,跟梁君壁俩人相敬如宾生活着,直至死去,这辈子都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样子的,现实中不是有很多人是这样子的吗?无奈却不知所措的活着。
韩新月,像是一个高傲的孔雀,又像是一个缺爱的兔子。她时而像一个战士时而像一个小公主。她的美丽聪慧果敢让人仰慕,但她的命运又让人惋惜,是一个让人想要用尽全力去保护的小公主。她和楚雁潮爱情故事让人想到韩剧《天国的阶梯》,有些悲凉,又有些羡慕,我至今还是无法忘记那个青年男子在一个坟墓上拉着琴的场景,惹人心疼,在我心里爱情本该如此,一辈子用尽全力,只爱一个人。
霍达书写的这本书让我深入了了解到那个少数民族-回族,崇拜他们居然可以做到从一而终,我现在脑子里也时不时涌现书中描写那个时代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所有的东西都活灵活现,让人身临其境,这是一本让人恋恋不舍的书,到底是要经历了什么才可以写出这样的故事。